以下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一卷《魏晋风度》每一篇的内容简介,对这套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购买全套阅读,也欢迎收听颐养之家读书群朗读的音频。(搜索公众号“颐养之家读书俱乐部”就可以)
第一章:时代 第一篇:魏之亡
本篇内容提要:曹丕逼汉献帝禅位,魏取代了汉。司马炎逼魏元帝禅位,晋取代了魏。司马家族真是有样学样,所用的套路和当年曹家父子一模一样,然而,历史往往是公平的,报应接踵而来,司马炎的晋朝寿命比曹魏还要短,司马炎死后仅一年,晋王朝便四分五裂万劫不复。
第一章:时代 第二篇:晋之乱
本篇内容提要:司马炎学着曹丕篡位后,以为吸取了魏朝灭亡的教训。曹魏和汉一样实行中央集权,封王不给实权,所以司马炎篡位时下面的王没有一个有实力帮忙。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像周公一样大封同姓王和异姓王,有了实力的国王们当然不甘为人臣,一个个野心勃勃都想当皇帝,结果迎来了八王之乱。晋王朝忙于内讧,外敌趁机入侵。虚弱得不堪一击的西晋向外敌投降后,西晋灭亡,北部中国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五胡十六国的时代开始。
第一章:时代 第三篇:五胡入中华
本篇内容提要:西晋灭亡后,本为周文明发祥地的关中地区被少数民族占领,尤其是作为秦、汉、魏、晋四朝帝都的长安和洛阳,也成了胡人的天下,真正是“乱我中华”,所以当时这一现象被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可是,这些曾经深受汉人歧视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称王建国后,却并没有实施“胡化”,而是反过来将自己汉化。结果,这些民族不但完全融入了汉族之中,而且,一些被南方汉族逐渐淡忘的某些文化传统,反而在北方少数民族那里薪尽火传,这就不能叫“五胡乱华”,而应该叫“五胡入华”了。
第一章:时代 第四篇:谁的东晋
本篇内容提要:西晋灭亡后,北方士族没了故乡,南方士族没了中央。在北方士族代表王导的调和下,东晋实施君臣共治,南北高级士族轮流坐庄。可惜,东晋政治虽然有“虚君共和”的意味,却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晋元帝的后代不甘心大权旁落,权臣中也不乏阴谋家和野心家,短短104年的东晋,在皇室与权臣、权臣与权臣、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世家大族和寒门庶族的重重矛盾中拉下帷幕,政权落入庶族出身的刘裕之手,南朝建立。十九年后,北魏灭亡北凉,魏晋十六国时代终,南北朝时代开始。
第一章:时代 第五篇:全线崩溃
本篇内容提要:司马家族贪婪、阴险、残忍、奢侈、荒淫,却一直高举着儒家的旗帜装模作样、假仁假义。而秦以后,儒学注入了太多政治元素,失去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生命活力,走向神化、僵化、教条化。这两个原因,使天下人都讨厌了儒学,进入魏晋后,上流社会开始以非儒家的异端邪说为时尚。玄学成为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外来的佛教也推波助澜对儒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两汉好不容易靠儒学建立的精神世界至此只能全线崩溃。不过,正如有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才有百家争鸣,有汉末以后的腐朽溃烂,也才有魏晋风度。可百家争鸣备受推崇,魏晋风度却褒贬不一。
第二章:人物, 第一篇:英雄与奸雄
本篇内容提要:两汉推崇的是功业,一个人必须有所成就才能被世俗承认是有价值的,但是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也不注重相貌和道德,只要你气质独特,有才情,能吸引眼球,就能得到人们的尊崇和怀念。所以曹操被评价为奸雄,也兴高采烈的。
第二章:人物 第二篇:叛臣王敦
本篇内容提要:王敦和王导是堂兄弟。东晋王朝能够稳住半壁江山,靠的是王导的斡旋,所以当时的行政权和军事权都掌握在王家人手里。可是掌握军权的王敦却并不满意,他想要的其实是和曹操一样成就帝业,可惜没能如愿就病逝了。王敦谋反且未成功,还专横跋扈,冷血无情,可因为他的骄傲、豪爽和魄力,也被时人所称颂。
第二章:人物 第三篇:政客王导
本篇内容提要:王导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他虽然高喊着要打回老家,实际却只想鼓舞士气,稳住东晋政权。王导是不折不扣的政客,他注重现实,最会权衡利弊,计算得失。他为人随和会做和事佬,软硬皆施维护皇帝的脸面和东晋这个外来政权,为的是调和皇帝与权臣,以及权臣与权臣之间的矛盾,让北方士族在不是自己的地盘上与南方士族和平相处,保住既得利益。
第二章:人物 第四篇:枭雄恒温
本篇内容提要:“就算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这句话是恒温说的。恒温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差一点就能收复中原,可惜东晋的皇帝宁愿不要中原,也不愿恒温势力太大,孤军奋战的恒温终究没能成功。抱着宁可遗臭万年也要功成名就的他,决定废立皇帝来震慑天下。不过,恒温做事虽然跋扈,却总算知书达理恪守礼节,被他换上位的简文帝多多少少还能维持皇帝的尊严。
第二章:人物 第五篇:宰相谢安
本篇内容提要:器量,是东汉末年开始流行的新词,它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而能够代表这种风度的,是宰相谢安。谢安遇大事不惊慌,甚至还能表现出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的安闲,虽然正史记载,谢安的超凡脱俗和宁静淡泊其实只是装出来的表面现象,在骨子里,他也是跋扈的,但是,他装出来的这种精神风貌却满足了公众对他的期许,稳住了东晋的政局。这也是在他和王导执政的时代,矛盾重重的东晋相对和睦的原因。
第三章:精神 第一篇:名士派
本篇内容提要:汉末魏晋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两类人物:英雄和名士。名士和英雄不乏相通之处,就是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充满骄傲,也都不同于流俗,但是,相对英雄,名士只能算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公权力,没有枪杆子,只有满腹经伦再加一肚子的牢骚,以及自命不凡的唇枪舌剑。因为帝国并不需要它的臣民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主张,坚持狂傲不羁的名士,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比如嵇康。
第三章:精神 第二篇:嵇康之死
本篇内容提要: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崇尚自由,隐居山林,不愿与司马当局合作,在他四十岁那年因“非议商汤、周武,鄙薄周公、孔子”的罪名被司马昭所杀,他的《广陵散》因此成为绝响。嵇康之死,对士林震撼极大,自此,七贤中的向秀和阮籍都开始向权势妥协。
第三章:精神 第三篇:阮籍之醉
本篇内容提要:对于借礼教之名行谋篡之实的司马政权,嵇康公开对抗,被杀。阮籍能躲就躲,实在躲不过,就妥协,活得非常憋曲、痛苦,而刘伶,在被招聘时装出一副让执政者觉得百无一用的样子,既不刺激当局,又逃避了为官府服务,为此,和阮籍一样喜欢醉酒的他,竟得了个寿终正寝。
第三章:精神 第四篇:陶渊明之隐
本篇内容提要:陶渊明只做了八十多天县令就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句辞官回乡。陶渊明的祖上极为显赫,曾祖父曾官居大将军,位进大司马,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代,已十分败落,但陶渊明内心深处,依然有着一般人不易察觉的高傲与高贵。他隐居田园,蔑视权贵,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由,其实都是这样一种心态的体现。
第三章:精神 第五篇:名士皇帝司马昱
本篇内容提要:司马昱就是简文帝,他并无政治才干,也无当皇帝的心思,却被野心家恒温硬推到皇帝的宝座上。身不由己的司马昱,当皇帝后依然保留了名士的心境,在皇家的华林园里,他竟能感受到庄子隐居濠水体验到的自由,这可真是“大隐隐于朝”了。司马昱身上具有的端庄静穆、安祥闲适的名士气质,让恒温都不禁放慢了篡位的脚步。这就是魏晋的精神,即对人格力量的敬重。
第四章:风尚 第一篇:唯美时代
本篇内容提要:恒温在书房藏了一个美女,其老婆南康长公主获知后气势汹汹前去质问,却被美女的长相和气度征服。潘安是个人品不怎么样的美男子,在当时的洛阳,他的风头却不亚于现在的好莱坞明星。兵败后狼狈逃窜的庾亮,只因为长得太漂亮,陶渊明的曾祖父就放了他一马。魏晋真是一个唯美的时代。
第四章:风尚 第二篇:漂亮地活着
本篇内容提要:嵇康为司马政权所杀,他的儿子嵇绍却做了西晋的官还成了著名的忠臣,为救皇帝司马衷献出了生命。嵇绍的出仕和死节,在后世备受争议,但儒家伦理却不能代表魏晋风度。魏晋崇尚的人物之美,不仅是长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从容面对生死,临危不惧、安祥文雅、处事超凡脱俗,内心澄明透彻,这是魏晋人公认的活得漂亮。
第四章:风尚 第三篇:人与自然
本篇内容提要:魏晋名士对自然界的热爱超过了前人,他们眼中的自然界,也不再是孔夫子那里的道德象征,董仲舒那里的政治筹码,而是独立和纯粹的审美对象。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转折,由此产生的文明成果则是山水画和山水诗。
第四章:风尚 第四篇:魏晋世界杯
本篇内容提要:魏晋名士经常举办清谈会,他们对清谈会的热衷一点不亚于现在的体育爱好者对奥运会的态度。清谈会上谈的都是高深莫测又不实用的玄学,但非常考验人的智慧。清谈会就像一群聪明绝顶的人聚在一起玩的智力游戏,在魏晋人眼里,那是高雅,是风尚,是生活的情趣,也是名士们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风尚 第五篇:无弦琴
本篇内容提要:陶渊明的琴是无弦的,他的琴,就像清谈家的麈尾,都是一种道具。陶渊明作为魏晋最后一个名士,他的人生态度也是哲学和艺术的,而艺术和哲学都需要载体,需要道具,像拂尘一样的麈尾是清谈家的道具,无弦琴就是陶渊明的道具。魏晋末年,玄学走向艺术化,同时,艺术也在玄学化。
第五章:价值观 第一篇:真真假假
本篇内容提要:
下面开始读本篇正文: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出了名的吝啬鬼,其吝啬程度简直匪夷所思,但玉人儿裴楷却评论他“目光炯炯如岩下闪电”,这可真是矛盾之极。实际上,魏晋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时代,魏晋人追求心理、情感和艺术的真实,但魏晋政权内部权臣篡位,宗室逼宫,亲人反目,骨肉相残,毫无真实可言,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怎么可能追求真正的真实呢?所以魏晋对核心价值的种种追求,就只能变态畸形,充满纠结,王戎如此,其他人也一样。
第五章:价值观 第二篇:病态的自由
本篇内容提要:魏晋人追求真实、自由而漂亮地活着,但是,就像上一篇讲的,在一个不真实的社会中个人不可能有真正的真实,在一个不自由的社会中,个人也不会有真正的自由。也许,只有在药性发作和醉生梦死之时,或者在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中,名士们才会感觉到一点点自由,所以魏晋名士流行嗑药、酗酒和清谈,这其实都是一些病态的美。
第五章:价值观 第三篇:畸形的独立
本篇内容提要:世代为官的士族成了世家,他们的权势可以和皇帝抗衡,这样,士族就实现了家族的独立。尤其是东晋时士族与皇族共治的局面,使魏晋成为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可是这种独立又是畸形的,因为士族只有整体的独立没有个人的独立,就算整体,也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在政治斗争中,经常有士族被灭九族。在士族的时代,士族却成为最没安全感的群体,这实在是一个悖论,时代的悖谬造成心理的扭曲,人心的错乱又造成时代的混乱。
第五章:价值观 第四篇:非病不可
本篇内容提要:文明和人一样都会生病,如果没有病死,就会获得新生。春秋战国的病是因为周文明面临崩溃,魏晋的病是因为汉文明出现危机。汉文明的危机,就是儒家思想的危机。儒家伦理的维持,靠的是王朝统治的权威,因此,一旦统治集团崩溃,儒学也就跟着失去权威,汉文明的精神支柱也会轰然倒塌。但正因为独尊的儒学失去了权威,我们文明才迎来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
第五章:价值观 第五篇:走向南北朝
本篇内容提要:中国的士族和欧洲的骑士、日本的武士一样都是独立的阶层,但成为统治阶级的却只有中国的士族。可是,士族作为统治阶级,却只是魏晋时的昙花一现,因为士族是一个玩世不恭,不堪重负的阶层。这一点,在读前面的内容时,魏晋名士们的种种荒唐足以证明。政治需要新制度,文明需要新生命,民族需要新血流,中华的历史,从魏晋走向南北朝,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