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沟通day4
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一)描述性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对方为了证明一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
(二)规定性问题
无论哪一类问题,都应该遵循“先有理由,再有结论”的过程。
遇到质问和争议时,理屈词穷的时候,不少人会当场编造理由来捍卫先前的结论(弱势批判性思维)。这种“逆向逻辑”和“反向推理”,违反了论证规律,是情急之下的仓促反击。
避免歧义(一)
(一)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一个词的内涵越简略,其外延越丰富。一个词或者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作多重解读。为了减少歧义,对方没有尽到解释清楚的义务,我们就需要使用质疑和追问的权利。
(二)找准关键词
寻找那些意思有歧义的词或者短语(对方有必要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也有一些小技巧。我们要找到:
1. 检查论点/题看有没有关键词;2.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能够影响你接受对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这些词多数都在结论和理由中呈现。
3.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 通过角色反串(reverse,role-playing;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来判断对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
避免歧义(二)
一)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自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 还要注意不要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都是有多重含义的,要记得问一问自己“这个词或短语有没有其他的意思”。
2. 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能够影响你接受对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这些词多数都在结论和理由中呈现。
3.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
4. 通过角色反串(reverse,role-playing;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来判断对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
避免歧义(二)
一)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自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 还要注意不要认为术语只存在一个明显的定义,很多术语都是有多重含义的,要记得问一问自己“这个词或短语有没有其他的意思”。
(二)判定歧义
在作者解释清楚之前,贸然接受其结论,略显盲目。关键词语需要作者明确的定义。
(三)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
避免歧义(三)
(一)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坚持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一般而言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by,specific,criteria)”。
(二)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除了要避免心电感应,坚持思考关键词的含义外,为了避免歧义,还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
(三)谁想说服你,谁就得负责解释清楚
对个人写作的启示
理由扎不扎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篇文章的说服力。要做到理由扎实,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
1. 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之后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2. 寻找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人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3. 心系读者,公开列举自己的理由,让读者一目了然。
4. 展开一场对话,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比如朋友和同学。鼓励他们多提问题,注意他们使用各种术语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