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芮小传》
1. 出身:
吴芮乃吴王夫差之后,籍贯为鄱阳湖东南之余干人,即九江郡余干县到婺源县一带(约今江西北部之上饶10县)。此处原为百越与楚国交界之前沿地,楚人及秦人视当地人为“番人”或“鄱人”。
2. 经历:
吴芮为鄱人拥戴,亦为秦之地方官吏,世人称为“鄱君”。秦末呼应陈胜吴广起义而首先起兵,见骊山逃犯英布而奇之,收其为女婿。
吴芮追随项羽成功灭秦,因功封为衡山王。女婿英布也因功封九江王。两者封地相邻。后楚汉相争,吴芮选择改投刘邦,并劝服英布一起拥刘反项。楚汉更替后,吴芮被改封为长沙王,英布改封淮南王。
3. 能力:
有人望,能服百越;强胆略,识兵擅举;知进退,每择必中。吴芮晚年筑城并据守长沙以阻南越北上,复自减兵权、并成功应对刘邦之试探。既令一个儿子继承爵位于长沙,又令另一儿子返乡为民(余干),始终有狡兔三窟之势。可谓通达权变,平衡知机者也。
4. 三大历史作用:
1) 首次创建 “长沙”这座城市。并以之为中心建立西汉之“长沙国” 。
2) 为汉朝巩固湖南、江西两省之地的统治。收服、维稳、同化鄱阳湖与洞庭湖这长江两大湖以南(原百越之地)之蛮夷。
3) 吴芮父子长期镇守汉朝的南部边疆,独挡五省(福建、广东、广西、越南、贵州)蛮夷。长沙国长期是保卫汉朝南疆的唯一屏障。
注:当汉初吴芮始创长沙国之时,周遭均属外国。闽越(福建),南越(广东、广西、越南),夜郎(贵州)环绕长沙国之东、南、西三面---均为汉朝之长期敌国。直到汉武帝时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汉军方才彻底征服这些百越、百濮地区---这已是长沙国建立7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5. 特点:
识大体、顾大局。忠心为汉。吴氏为汉初分封的刘氏以外的8个异姓王中唯一得以善终、并能传袭后世者。
6. 身后事:
吴芮40岁过世,本葬于湖南长沙。但在600年后,三国时孙权为了在长沙修建其父孙坚(生前为长沙太守)之墓,掘开了吴芮之墓取用其中材料。故吴氏后人收集吴芮遗骨,于其故乡择地,迁葬于江西婺源(亦属余干)。
7. 重要亲属:
· 妻:毛苹(著名才女)。吴芮晚年时,夫妻一起泛舟湘江。毛苹对丈夫即兴做诗,至今为乐府之名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弟:吴莚(与徐福一同出海,据传为日本天皇之祖)。
· 子:吴臣(吴芮死后继位长沙王。曾助汉诱擒造反失败之姐夫英布。子孙承袭王爵五世,以无后除王)。
· 女:吴梅(嫁于英布)
8. 源流外传:
1) 秦始皇欲海外求仙时,徐福与毛夫子(毛苹之父)为好友,曾共谈出海大计。毛夫子已老,遂推荐徐相识女婿吴芮及其弟吴莚。其后吴莚挑选百越青年军约一百人,追随徐福的500童男童女一同出海,至于日本。
2) 徐福之子孙均改以福字开头复姓,分福冈、福岛、福山、福田、福烟、福海、福住等7姓支脉,并分主日本各地。而吴莚之子孙,据称即日本天皇血脉之由来(徐福年老、故后由吴莚接掌国家)。
3) 汉朝时日本国王遣使入贡并受封为“委奴国王”,曾郑重自称为吴泰伯之后裔,《魏略》、《晋书》、《梁书》、《北史》等史书均有记载其为吴氏后裔。其意指泰伯->夫差->吴莚为日本天皇的传承由来。
4) 隋唐之际,日本、百济(朝鲜半岛三国之一)结为血亲联盟,皆因双方王室均追溯血缘至于春秋时期之吴泰伯(周文王伯父、吴国创始人),盖亦自此而启。泰伯->夫概->济慈为百济王室的传承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