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于喧嚣繁华的都市,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夜深人静的时候,遥望处,是远方的明月,是触不可及的万家灯火……
这或许是众多漂泊在异乡的人,最有共鸣的时刻。
长路漫漫,能让我们走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我们坚信,那些无尽的灯火里,总有一盏为我们点亮。
点亮那盏灯的人,是我们的父母。
父母在,人生尚且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的《万家灯火,一盏归处》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包括沈从文、汪曾祺、蒋勋、周国平、史铁生等16位知名作家对父母的追忆,对成长历程的回顾,是一本充满了人性温情的经典荟萃。
全书按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家们对父亲的回忆。
在他们的笔下,父亲宽厚坚毅的品行,融入到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譬如蒋勋回忆起父亲握着他的手,教他写毛笔字的场景,时隔多年后,他依然感恩父亲以身作则的教导,让他养成了严谨稳重的性情。
散文大师兼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将他父亲汪菊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他的笔下,父亲考过功名,会骑马、会游泳、绘画刻章、手工杂技、制药、美食、吹拉弹唱,无一不晓。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有理由相信,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只是遗传上一代的相貌,而刻入骨子里的乐观从容,才是最好的遗传和继承。
能把柴米油盐过成诗的汪曾祺,其实是他父亲的翻版。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
在他们的笔下,母亲温良恭俭的言行培育了他们的品格,让他们变得更加柔韧而坚强。
譬如梁实秋追忆他的母亲沈氏,以朴素的笔法展现了母亲侍奉公婆时的体贴,养育十一个子女的艰辛,饭后小酌的生活情趣,令人感同身受跃然纸上。
作家孙犁笔下的母亲,是典型的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每年的收麦季节,母亲就像发了疯一样劳动,鸡不叫就到地里,很晚才回来,而且身上和头发上都是柴草。
家里境遇好转后,母亲尽力周济附近的穷苦人,她经常除了给两个远村的尼姑粮食,还留她们在在家住宿。
……
本书里收录的这些故事,不仅是名家对父母的回忆,也是亲情的共振,家风的传承,至今读起来依然感人至深。
无论在外面收获了多少荣耀,经历了多少风雨,永远要记得,那些亮起的灯火里,总有一盏是父母为我们点亮的。
那是我们内心的归处,也是我们灵魂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