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有他略强一点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方面,他就可以作为老师教别人了。
“以教为学”,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因为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支持输出,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有时候我们要给别人讲一个我们刚学到的知识,但是总么也讲不清楚,原因就是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还并不安全明白。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附属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技能能够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而且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
我有一次需要在一个晚会上给大家朗诵一首诗。经过那次朗诵,对这首诗我再也不会忘记了。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大家互相交流,能让自己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所以,积极主动的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以教为学”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备课不能讲多少备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可以通过一次讲课,完整构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框架体系,
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二是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以教为学”的机会和形式多种多样。
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
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都是很好的方法。
古典在《跃迁》这本书里提出了更高的“以教为学”的境界——要成为联机学习者。
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
第二,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
第三,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
第四,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联机社交学习才是最快的学习方式: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今天最新的知识的源头,并不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一本教科书的某一页,它们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之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之中,要和知识源头联机。
所以我们“精英沙龙”百日精进完成后,我希望有更多的精进者进来,更多的头脑互相碰撞产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古典认为以教为学的更高境界是把知识变现成价值——知识的IPO。
I :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IPO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是古典老师的良心干货,不把它学好、学透,并立即付诸实施,就太对不起古少侠了!
那如何设计自己的IPO呢?老三步: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的、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提真实的问题。
如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就会导致问题无解。
提高价值的问题。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关键是要与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比如我现在正在学习如何正确学习,如果有一个人给我提出商鞅变法的成与败,我大概是绝对不感兴趣的。
提能被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这个世界上可怜的人”,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估计也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提出来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出于强烈的认知惯性和好奇心,我们往往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请千万不要恋战,因为你永远也无法看完,来回点击几次你会发现自己看了几个小时的有趣东西,但是事情一点进展都没有。整个过程要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
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
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
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笔记里以后再看,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书的知识晶体,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能兑换价值,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轮的知识跃迁。
但是,一般人常常会在两个地方卡住。
一是希望憋大招。
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那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那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
这些话、卡片、文章和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逐渐成型,只要稍加修饰就能产生个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完成跃迁,当你打开新的话题,获取的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再整合进更多的知识,这样就生成了你自己的知识树。
怎样才能达成这种“小步快跑”的效果呢?
设计自己的知识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交付产品,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
咱们大伙不妨现在马上尝试一下,设计一个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的知识IPO产品。
我的第一个“最小可交付产品”就是“如何刻意练习”,因为这既是我下一个死磕的学习内容,也是我急切想用于练琴、打球、阅读的精进方法。
古典老师还给出了特别实用的操作方案。
百元方案。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前期可以定很低的价格,比如99元,甚至是破冰价,只要一元钱,为外界提供产品优化方案,再靠着这一点连接,参与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来都会成为你履历的一部分,为你的品牌背书。
生涯咖啡。
“请我喝一杯咖啡,我陪你用一小时聊一个生涯问题”。这是很多生涯咨询师起步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有了一杯咖啡,一小时和见面的因素,所以这是一个双方都愿意尝试的方式。
总之,把能力分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下午,谁提供一杯咖啡,商大大就跟他聊一小时绝对干货的“如何做到刻意练习”。
二是害怕分享。
不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自己好不容易想明白的事儿,怎么能一下子告诉你?
事实上,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的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一手知识这种东西,就像春天的种子,越分享越多,再放一年就捂坏了。
再浓缩总结一下古典老师“以教为学”的精髓:
如何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是让知识产生价值的完整体系:
1.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2.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3.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4.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知识IPO,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以教为学”成为高效阅读、学习的精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