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起初认为它本是一门非常复杂、非常严谨的学科,可学了之后才发现我这是对于经济学这种偏理性类学科的一种偏见。恰恰相反,经济学并不复杂,相反非常简单,一言以蔽之,经济学家们一直强调“守夜人政策”,这也是我认为的经济学的核心,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谋而合,也就是政府少干预。当然,也有与之想对的学说,比如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但也限于我学识的短浅,也举不出什么例子了。
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愈少干预,百姓就愈发展,但只要一展开的话,估计讲很久都讲不完,什么税收越多造成的无谓损失就越大、价格管制造成短缺从而抑制生产等等。就像儒家提倡的礼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礼待人”,但问题是,要用什么礼待人,要待什么样的人,平时要用什么样的礼来生活,《礼记》《周礼》记叙的三千礼到底怎么做,这才是重点。
除了经济学教科书以外,其余的关于此的书籍都在反驳其余人的理论或者行动是错的,从而显出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但这不像是虚无缥缈的学说一样,是可以证明的,要是想证明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往往可以把它带入现实检验正确性。其中,凯恩斯的理论看着非常完美、无懈可击,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劳工的工资提升,就业量也随之提升。但这几十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证明出通货膨胀虽然能能刺激就业率,但它的危害会更大,劳工的工资虽然提升了,但是物价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甚至上升幅度还要不通货膨胀率要高,不久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品又会回到原来那个时候。
通常只要物价一上调,马上就会有人指出是因为生产方太重利,是“奸商”,是丑陋的资本家于是舆论完全导向生产方,政府就会碍于此,出台一个类似于价格管制的政策,逼得生产方只能把价格压低,如果把劳工的工资也同比例的减少的话,那么就一定会引发大规模的罢工事件,因为谁都不想损失自己的利益,只能加深人民对于资本家的仇视心理。所以只能选择减少自己的利润率,前面已经说过,谁都不想损失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么许多的边际生产者们就会离开市场,因为他们承受不了这么低的利润,认为做其他的工作也比做现在的工作有赚头。
生产不足,或者承受不了这么低利润的生产者们被迫离开市场,因此这行业的市场上就只剩下几个最有资本的企业。市场上供不应求,供求关系极不平衡,因此人们为了争夺自愿的过程中竞相出价,先不考虑需求弹性的问题,那么即使是被规定的低价格的物品也会因为人们的需求而卖出天价。
如果把需求弹性考虑进去的话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只是这件物品最终回达到一个临界值,如果价格高于这个值的话,人们就会选择替代品,来替代这件物品。
所以,当开始通货膨胀的时候,虽然会看得见一点好处,但长期来看,始终是弊大于利,抑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