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ris
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们需要提前做些什么?如果没有提前做到,家长可以补做些什么?
通常我会被问及幼儿园阶段是不是需要提前教孩子一些算术、拼音、写字等等。通常在幼儿园里老师也会通过绘画、书写锻炼小朋友的手脑、手眼的协同能力。绘画是孩子最喜欢、最有效的锻炼孩子手指灵活性和腕部力量的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小朋友的书写方面的能力各有不同。如果家长把小朋友一视同仁,看不到这些能力上的差别,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做到的,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做到,当家长习惯于横向比较时,焦虑就跟着来了,当家长的情绪失控,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小学入学是需要面试的,从面试小朋友的内容来看,10以内的加减法需要基本掌握。其次会被考核的是认字能力,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需要会写这些字,但一定要会认一些字。另外,自己的姓名一定要会写。
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不见得你和孩子就可以轻松地面对小学生活。因为这一切仅仅是开始,而接下来的部分才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和成长的部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
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有听过,但如何成为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小朋友要写观察日记,于是我们有了一份作业,关于种植凤仙花的。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奇妙的事情。
我们的凤仙花种发了很多芽,可是我们家的花盆数量不够,于是我拿了一些一次性碗加了些土也种起了凤仙花。
刚开始仅仅几天的时候,几盆花生长的速度差不太多。但是一周后,大花盆里的植物茎长得尤其粗大、笔直、强壮。一次性碗里的植物就长得细而弱。我又从一次性碗里移植了一些凤仙花苗到大花盆里。结果这些移植后的凤仙花苗的生长速度一下子就变快了,茎也长得又快粗又壮。
大花盆里的凤仙花率先开了花。而一次性纸碗里的凤仙花苗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东倒西歪,茎的力量明显不够,花苞也迟迟不结。
相同的种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是因为环境不同。大花盆里的植物根系向下扎得越大越深,它们向上生长的力量越强大。
这和我们想要建越高的房子,向下挖的地基就要越深是一个道理。而什么决定了向下伸展的深度和宽度呢?是空间。空间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花盆容积的大小是有形的,它决定了植物到底能长多大,就好像种在花盆里的树难长成参天大树一样,最多成为一个好看的盆景。我们的家庭就像这个容器
家长思想的空间、胸怀、社交的宽度和广度是无形的,它决定我们是否获得思想上真正的自由,我们的格局有多大,关系的扩展到怎样的范围。
所以,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成才,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扩容,给他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当我们对孩子没有足够的尊重,孩子也很难产生自我的尊重和自信。
超越能力的给予就是在施加压力
作为父母是要对孩子做一个全面、细致的观察和评估,你得清楚地知道ta是什么类型的孩子,才能给予其怎样的支持。
但我见到很多父母都是横向比较,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的孩子怎么就不能做到?带着这样的认为,不停地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结果不堪重负带来破坏性的效果。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然后走到一个荷花池,这个荷花池用水泥砌了一个一个独立的荷叶形成的路。大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这些水泥荷叶,但对于小朋友就有点困难了。
我看到一对父母站在一片水泥荷叶上对着岸上的三岁小孩不停地鼓励那个小孩,勇敢地跨到水泥荷叶上来。我看了一下水泥荷叶和岸边的距离已经大到超过三岁小孩的能力范围。但是父母不厌其烦地在鼓励,“勇敢一点”。仿佛只要勇敢一切都不是问题。父母意识不到的危险孩子已经意识到了,迟迟不迈出那一步。
显然,这对父母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能力评估。如果孩子真的跨出那一步,掉进荷塘里,那真的是成为一生的梦魇。
什么叫合理的能力评估?孩子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拥有什么特质?每一个孩子所拥有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只要运用好,都可以成才。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为什么要“观察”?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孩子会在方方面面展示出自己的天性,此时才能对你的孩子进行中正的评估。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我独立上课,为什么他总是哭哭啼啼的,而且非常胆小?因为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是敏感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自然有令人烦恼的一面。但是他们在行为上会十分谨慎,他们对声音、色彩可能会非常敏锐。艺术也许是切入他们学习成长的有效方式。
家长忽略孩子的本质,一味地超越能力地给予孩子,无异于施加压力。即使你包装成怎样的鼓励,结果都会是破坏性的。孩子从此对你所给予的一切都会失去兴趣。一旦鼓励不成,家长恼羞成怒地从鼓励变成批判,冠以“胆小鬼”“笨”等标签。
孩子一出生就带着不同的天性和气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顺应他们的天性,才是真正在助力他们的成长。
当然,我们也可以磨砺出新的特质。比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鼓励他们不断地超越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看到自己可以,逐步建立自信。
所谓自信,就是信任自己,这种信任只有在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中才会真正建立。这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
所有的父母以为送孩子去上兴趣班就是在起跑线上做工了,但是我们没有想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和谐的家庭同样也会成为改变孩子人生的起跑线。
但是怎么成为一位合格的家长,却是需要学习的。我记得赖佩霞曾经有个演说讲的便是父母情绪管理不当导致家庭失去温暖,而让身处不和谐的孩子受到伤害。
一对不考虑成长的父母,孩子显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如何在逆境中鼓励孩子?
你只有看到真正的问题,才可能在逆境中鼓励孩子。通常我们看到孩子成绩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家长或孩子的不作为。比如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啊,比如孩子不认真听课啊。
有时候,成绩不理想,也不完全是以上原因。在这里我们又要谈到孩子的“特质”。比如我的孩子上课很容易分心,又是个急性子。考试经常看了单词的首字母,就猜测单词的意思。比如,他一看到W开头的单词,就会猜它是window。
这看起来好像很离谱,但其实他又具有普遍性,小朋友很会偷懒。他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英语段考,考了个不及格回来。这要在一般家庭,怕是要大动干戈了,但是我没有。
我认真看了他的试卷,觉得以他的能力考这个成绩太不应该了。我就用这张试卷测试他的能力。当我把题目念出来给他听的时候,他全都能答对。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他不认识那些单词,他也就不能读懂单词和句子的意思,他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问题出在认单词上。
我首先肯定了孩子的能力:“这张卷子你就应该拿满分。妈妈很少对你提过高的要求,但妈妈认为你就是英语100分的小孩,你肯定可以拿到英语100分的。”从那一天起,我们一起就在记单词上下功夫。
那一年的期末考试,小朋友的英语考了99.5分,他非常喜悦,因为他验证了自己是英语100分的小孩。所以,之后不论他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会记得我对他说的话。
我们只有看到真正的问题,才能给孩子施予有效的帮助。只有一味地抱怨、指责,才让问题成为了永远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本应该成为提升的台阶。我们是踏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前进的。我们每个人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和肯定。
当你走上了一条感到有点困难的路,那么恭喜你,你走的一定是条上坡路。
相信和支持老师
不论孩子处在哪个阶段,相信和支持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怀疑的人,老师是不可能对你的孩子实施教育的。
现在到处充斥着网络信息,很多都是负面的。有一天我在业主群里看到了一段老师打小朋友的小视频。然后我听到一位焦虑的母亲说,我现在每天必问我孩子的一句话是:“老师今天打你没有?打你了一定要告诉妈妈。”
请问,这个小孩每天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上学?他带着怎样的眼光看老师?当这个孩子在学校遇到事的时候,他能找谁?这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孩子的成绩是否会受到影响?
有一个成语叫“因噎废食”,形容的就是这种状况。以偏概全就是很多焦虑的家长会犯的错误。护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事件发生的本质。不能通过单方面的只言片语、一小截视频就妄自揣测。这和盲人摸象又有什么区别?
家长们都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当我们对一个老师有看法时,比如认为老师偏心、偏爱……请问那门课我们会学好吗?肯定学不好,对不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绩好,不论他遇到怎样的老师,都会对他有帮助。如果遇到缺乏教学技巧的老师,他会慢慢地学会自学的本领,这也是不错的结果。如果碰到会焦躁的老师,导致老师焦躁的原因是什么?是顽皮的孩子,孩子认识到并会修正自己的行为。
父母的观点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所有的老师都在竭尽全力地教育你的孩子,只是能力不同、方式方法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输送给孩子的理念有失偏颇,孩子必然走上歪路。
没有人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中都遇到的是完美、优秀的老师,但这些遇到的老师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特质。这就像我们看待我们的孩子,不必紧盯着不足不放,扬长避短才是我们需要去做到的。
我们虽然说要相信和支持老师,但并不意味着老师要全权负担你孩子学习的责任。家庭仍然是教育的第一练习场。我听到很多家长对老师的埋怨,觉得给家长施加了很多教育的压力。如果老师要面对60甚至120名学生,你认为ta会有心力事无巨细地帮助你的孩子吗?你面对一个孩子的教育都觉得如此困难,何况是老师呢?
是什么阻碍了你学以致用?
有很多家长都会跟我说,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就是做不到。很多方法我们也都了解,就是到了生活中用不了。
请问,“吸烟有害健康”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很多人戒不了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有烟瘾啊。只要那个“瘾”还在,那个吸烟带来的“感觉”就会重燃。那个“瘾”就是障碍我们做到的根源。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在初中之前的阶段。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留下了“童年阴影”。童年阴影就如同刚才我们所说的烟瘾差不多,它会让我们走进一个陷阱里出不来。即使成年了,它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与孩子的关系。
有一位父亲在初中时曾经遭到英语老师一番负面评价,从此对英语老师有了看法,对英语学习再也提不起感兴趣。虽然他各科成绩都很优秀,英语总是勉勉强强。他也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每次面对英语,那些负面的话语就会出现,让他不愿面对英语的学习。
英语学习总让他感觉到沮丧,到了孩子上小学需要辅导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他也想了很多办法,下载了很多英语学习的app。刚开始都是兴致勃勃,最后都是无疾而终。这就是童年阴影对一个人产生巨大影响的案例。
当我们对自己的童年阴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充满着“无力感”。
童年心理阴影如何去除?它们又储存在哪里?童年阴影储存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潜意识会再现,成为教育的障碍。
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他对我们人的行为的影响,达到95%。
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我在给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障碍,当孩子感受到压力哭着大声对我说:“我不想活了。”的时候,我内心感受到极度地伤害,身体出现了很严重的病况。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有何不妥,撕下孩子写得不好的作业重写,他确实立即变得认真了。但是我认识的一位优秀老师对我说:“如果有一种药,吃了立即见效,那一定是毒药。”她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家长用伤害孩子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成绩,这样得不偿失。
我遇到的另一位老师针对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对我进行了情绪疏导,我很快进入了小时候的场景。在母亲给我施加学习压力并且不让我吃饭的时候,我也哭着对母亲说:“我不想活了。”和我的孩子如出一辙。
你曾经受过的伤害会不自觉地让你的孩子同样经验。因为你的家庭教育基本是从你的原生家庭习得,不论你多么刻意地避免,你都可能承袭。只是随着我们长大,角色变了,我们从受害者变成了迫害者。
也因为经历了这些事,我走上了心理学的探寻之路。只有我们走出自己的童年阴影,我们的教育方式才会发生根本上的改变。
科学研究表明,在幼儿的成长阶段中,3岁之前是潜意识的全开放期,3-6岁是潜意识的微关闭期,6-12岁是潜意识的缓慢关闭期,而到了12岁以后潜意识就会全部关闭,而幼儿教育的关键就是幼儿的潜意识。由于孩子在3岁之前的潜意识是全开放的,因此这个时候孩子只会使用感性语言,即孩子只讲感受,这也是为什么3岁之前几乎很难用成人的理性意识去和小孩交流。而孩子在3-6岁时刚开始有了理性萌芽,在这段时间,家长要开启孩子的心灵,慢慢培养理性意识,为孩子日后上学、更好地进入社会作准备。
我们知道这一原理,就可以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注入积极向上的理念(父母首先是乐观向上的才可能做到有意识地注入),孩子在成年后就会呈现出积极向上、自信的精神面貌。如果家长缺乏学习和智慧,我们也会在12岁之前给孩子植入伤害。父辈受的伤,孩子辈继续受,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家族遗传”。
这种伤害会在成年后以不自觉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别人说的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你就会大动肝火、打发脾气。别人的某个行为,你就会极力反抗或者莫名的悲伤和焦虑。自己常常莫名其妙地生气。
为了帮助更多的家庭,我们邀请了“用心带孩子”的作者——心智教育专家包丰源老师到南宁举办“用心带孩子”的健康营。现在只需要原价十分之一的费用就可以学习。这个心理健康营会触及潜意识层面,这根本区别于一般的教育课程,也是我推荐的原因。这是一个带你跨越障碍把你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的课程。
【用心带孩子】课程收获
1、懂得正确爱孩子的十个方法;
2、学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法;
3、学会激发孩子自我学习动力的方法;
4、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愿意承担责任;
5、懂得孩子生病、自闭症、多动症与父母关系;
6、您将穿越自我生命的障碍,让孩子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7、您将掌握孩子心智成长的规律,提前帮助孩子未雨绸缪;
8、您将掌握引导孩子创造自我价值、建立自信、自尊的方法;
9、您将懂得处理好家族序位关系,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扫描二维码可以填写报名信息,后台工作人员会根据你留下的电话号码联系你。如果你愿意敞开,就有可以成为那个走出童年阴影的幸运儿。在这里,你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生命案例,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见多识广,方能在家庭教育遇到问题时淡定从容。
家长到底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我们要成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一个心灵“清道夫”的角色。这样孩子才可能在竞争里始终保持内在的阳光。
作为家长,可以在家庭教育上对自己进行投资,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
当你看到孩子的课业很糟糕时,你忍不住想要指责他态度差、不认真。你可以转念一想,正因为孩子有这样的问题,你才更需要用心地帮助他。当你是以帮助的角度开展教育,你的教育品质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想方设法买房子,而我们的家庭本可以成为那所最好的学校。
你为孩子选了好学校,他不一定就能遇上合适的老师,他不一定就能如你所愿地成长。但是,如果你们成了懂得孩子心理的优秀父母,不论他们进的是什么学校,遇见什么老师和同伴,你们都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在你心里他必定会成为有用之材。
焦虑常常让我们的心很乱,常常处于不知所措之中,然而“定能生慧”。我记得《聪明的一休》里,一休只要开始想问题就安静下来打坐,很快就能想出解决的应对的办法。
焦虑的根源往往来源于过于看重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定能生慧“定”的前提是清楚地知道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就是智慧产生的时刻了。
当你有了这样的认识,所有的不如意都只是过程而已,有什么是跨越不过去的?
我借用Ramasimon老师的话送给家长朋友们。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六个原理来教养孩子
第一:虽然你还没盛开,千万不要想自己不是一朵花
第二:虽然看到还没盛开的花,千万不要想他不是一朵花
第三:虽然你已经盛开了,千万不要想只有你才是花
第四:虽然看到了别的已经盛开的花,千万不要想这花比你好
第五:千万不要用美丽的花来打别的生命
第六:如果你已经盛开了,用自身淡淡的花香来分享给别的生命
优良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发现他自己的价值和创造性。而且,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价值的话,让他们清楚知道别的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