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那一场婚姻,读来好大的悲哀。既为宝玉,为也宝钗。那么那么能善解人意,能体贴,能温暖他人的两个人,在大人的安排下,没有灵魂的交合,却要结为夫妻,悲哀到象胸口一块石头压住一下。
“你知道宝钗不是爱宝玉吗?虽然宝玉对宝钗的情不是爱情,但宝钗对宝玉却是有“爱”又有“情”的呀。”
“宝钗对宝玉是有情,但她那份情是奔着婚姻去的,刻意而为之。不是发自内心对爰人的灵性的真情。一对夫妻从恋爱到结婚,那个情是发自内心的,两个人能体会得到的那种,心有灵犀,就是那种情,如果你心里稍有参照条件,就没有灵性。宝钗从小就是小大人,很有教养,过早失去了童真童趣的灵性,太小大人了,太人情世固了。性格那么温婉,端庄,大家闺秀,有修养,但感觉总是端在云霄。她爱宝玉,但并不懂宝玉。”
“黛玉,你别看她爱使小性子,但她那份感情才是最真最纯的,哪怕对那些佣人,心里也很清楚别人对自已是否真情,反正她就是爱就爱,该尖酸就尖酸,她活得才率真,自我。她的家教才是遵从社会,伦理下依然有自已的一面(她的家教才是释放自如宽松的)。现实中谁不是在自己爱的人面前最真实的自己,却也懂你。她和宝玉之间的那份情是外人插不进来,也容不了外人。曹雪芹,是顶级的“感情”专家,世间所有的情都那么符合他笔下人物的性格特质,家世背景,以及入世在红尘中承担的角色,我个人觉得没有人写得这么美,这么真实,幽微。”
“宝玉,他是很完美,对每个人的温暖,是他发自内心的真挚,他出生的家庭,爰是上上下下各种各样的爱都有,贾母智慧的宠爰,王夫人溺宠的母爱,元妃姐姐有规矩的姐弟情,贾政今世伦理的儒家立足之严父的爱,妾,嫂,婶,丫头等等,家族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集万千的爱但家教又是非常严的,所以他本身有爱的能力,自已有足够的爱,又能明事理,同时,又不失天性纯真小男孩嬉闹懵懵懂懂的一面。与黛玉有很多相似的家教,但黛玉从小就经历了生死离别,又有思想,所以林黛玉一方面没有安全感,一方面很能悟透人生。宝玉从小生在富贵家族,少经人世,但家族人口众多,通透人性,但未经沧桑,只能在漫漫人生中渐悟尘世。”
“现实中,那种一见钟情,那种回眸一瞬(有时是接触很长时间,突然之间有那么一种感觉),心有灵犀的爱情,总是令人缠绵悱恻,千丝万绪。有的这种恋爱能够走进婚姻,这种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很牢固的。有的婚姻是经过很多外在考量。少了那种纯粹,这种婚姻,陪伴彼此,也能有“情”,但总会少那么一点点爱人之间彼此能意会,眉目间的“私情”。
“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是众多人中闪闪发光的“深情,前世的情,今世彼此懂你又彼此眷恋对方的情。是灵魂的伴侣,高度契合的你的眼中只有我我的眼中也只有你。曹雪芹写他俩的爱情,字里行间都是发光的(蜜里调油)。”
“宝姑娘对宝玉是大人期待的门当户对,有条件,经考查过,能承载家族的撮合一起的婚姻,没有爱情。宝姑娘性情中有讨好型人格的一部分,过早涉世的成熟稳重(符合长辈的人选),少了那份失去自我,不由自我的灵性。读到最后宝玉(九十七回,宝玉因失玉昏愦(失去了灵气),大家瞒骗宝玉娶黛玉。走到新人跟前说到“妹妹身上好了?(关心对方,心里装的是对方)好些天不见了,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林妹妹是不在乎这世俗的礼节的)。读到此,盖着盖头的宝姑娘,听到即将与自己步入殿堂的宝玉这番话,心里真是替她莫名的莫大的悲哀。 睁眼一看,好像是宝钗,心里不信,……宝玉发了一回怔,……以为是梦中,呆呆的只管站着……两眼直视,半语前无。……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宝钗置若罔闻,也便和衣在内暂歇……失去灵性的婚姻与功名,哪里是宝玉和黛玉追求的爱情与生活?而功名利禄,按照社会规则为人处事,哪怕隐忍,宝姑娘也是甘愿的吗?好悲哀,好悲痛。 作者的笔下饱含多少悲悯,才这么如实写出不带任何观点,不带个人喜好的每个人的因缘和合的命运与不同的生活。
尽管宝姑娘如她所愿,可是却感觉一无所有。
眷眷红尘,美好的爱情与婚姻就是“蜜里调油”,共同奔赴美好,令人生熠熠生辉,让各自散发自己人性最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