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北京与鲁菜的关系时说:
“北京自辽金以来,七百多年的帝都,尤其元明清三代,集全国菁英于一地,更是人才荟萃京华盛世。不论是贵族饮宴,官场应酬,都必需以上好的菜来供应,而这些人(特别是贵族)真是又吃过又见过,没有真材实货,精烹美制,哪能应付。因此七百年下来,流风余韵烹调之佳,集全国之大成。菜,经过作大官、有学问的人指点,不仅技术口味好,并且格调高超,水准卓越,为全国任何其他地方之菜所不能及,而这种菜就都是许多山东人开的大馆子所做的。其风格是:大方高贵而不小家气(如川菜比起来就小了),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例如广东即多怪菜),它是普遍的水准高,而不是以一两样菜或偏颇之味来号召,这可以说是中国菜的典型了。”
历史上,北京的餐饮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它们分为饭庄、饭馆、饭铺三大类。
饭庄以“堂”字号为主,如会贤堂、福寿堂、庆寿堂、庆和堂等所谓“八大堂”。这些堂字号饭庄亦称“冷饭庄”,不卖散座,只包办王府衙门、达官贵人家的酒席。
饭馆主要指中上等餐厅,历史上的“八大楼”、“八大居”均属于饭馆。“八大楼”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东兴楼、会元楼、万德楼、致美楼、泰丰楼、新丰楼、富源楼、庆云楼;至于“八大居”亦如此,近人习惯说法是福兴居、东兴居、天兴居、万兴居、砂锅居、同和居、泰丰居、万福居。
无论是八大楼、八大居还是八大堂,多是山东人经营,以烹饪鲁菜为主,有些还营业至今,如同和居。丰泽园、翠华楼遐迩中外,但也以鲁菜主打。
饭铺,有些称为“二荤铺”或“大酒缸”,口味不一,档次较低,既有本地菜肴,也有山西、天津口味的菜,但与山东鲁菜在风味和质量上还是有区别的。
鲁菜分两大派,一是胶东帮,以福山、荣成人为主,菜品多是烹饪海鲜鱼类;二是济南帮。
那时,北京的鲁菜馆是胶东帮。当年因制冷设备和运输的关系,鲁菜馆里少有海鲜,大多是“水发海味”,如海参、燕窝、鱼翅和虾仁等,并创造出许多名菜。
鲁菜适合北方人尤其北京人的口味,鲁菜馆在北京扎根,它们的经营方式、理念还影响了今天的北京餐饮业,尤其是体现儒家的礼义诚信观念,至今还是一些饭店学习的内容。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山东福山帮独领风骚,山东福山县城内知名饭馆就已有三四十家。例如开业于清道光年间的吉升馆,以经营燕窝、鱼翅、海参席著名,日营业额平均大洋百元以上,1936年清明节一天内.就收入大洋1750多元。
由于福山人经营有方,名厨辈出,他们很快就成了京师餐饮业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的统计,当年北京号称“八大楼”、“八大居”等著名饭庄,大都是福山人开的。
这些饭庄的规模十分惊人——店内不光有高雅的厅堂和设施,而且有供达官贵人做寿庆贺唱戏的舞台。曾名列北京“八大楼”之首的“东兴楼”,最兴盛时员工达200余人。又如北京“八大居”之首的“同和居”,日本裕仁天皇都慕名要吃同和居的菜肴。
还有福山县浒口村栾学堂开办的丰泽园饭庄,建国前曾是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大军阀时常光临之处,建国初期,还成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国元首和贵宾的场所,如今,仍以经营正宗鲁菜名扬世界。
可见,山东胶东帮(福山、荣成)掌管了北京的主要大餐馆,把山东菜传入北京。而北京自元代以来就是都城,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加上皇家贵族,见多识广,对菜肴不断提出新要求,这反过来促使山东菜从选材到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
山东菜也就是鲁菜,成为北京菜的基础,它进入北京后,随了北京的俗,形成了独特的北京菜。
鲁菜是四大菜系之一,而北京菜是在鲁菜的基础上形成,这岂不类似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这样看来,北京菜虽没有被列入单一的菜系,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