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湖畔立弘2080的第4篇原创文
我们常常感叹光阴如梭,光阴似箭,并且时常伴有轻度焦虑的呻吟: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许有本关于记录时间的书叫《奇特的一生》,你可能越早读到越好,甚至而且必定是是越早践行越好,从12岁左右到60岁不管那个年龄段,做到了必将余生受益。先说说我了解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经历吧。一 8年之前即2016年在2016年11月我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他在感知时间这一节提到了记录时间的方法是事件结果记录和事件过程记录。并且还提到了一本书叫《奇特的一生》李笑来这么写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也一样。我的好运之一是2005年的一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格拉宁著,1974年首次发表)。这本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连续56年做时间记录,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文中李笑来还提到:很多年前,在我大约20岁的时候(1992年左右),因为读过李敖的一本书,觉得他那种写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天的“事件日志”——除自己经历的事件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至今(2013年左右),我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并因此受益无穷。以上这几段是李笑来在1992年左右读了李敖的书《大学后期日志甲集》《大学后期日志乙集》,以及在2005年左右又读了《奇特的一生》然后在2013左右写的关于感知时间这一节的一些经历。这些不仅仅是一个人读过某本书的经历,而是读了某本书自己去按书中的某个方法去做到,而且是长期做到的一些践行的心得和体会。这个时间跨度不是所谓“”21天习惯养成的时间”,不是关于“平台期概念六个月的时间”而是大约从1992到2005年2013年,大约20年持续践行改进的时间。一本书改变了一个认知,然后改变了一个行为,然后这个行为一直持续改进了20年以上。记录事件结果,到记录事件过程,去感知时间,感知我们生命中的36500天左右。我们试着反思,从12岁左右到现在的这个年龄,你读了哪本书,改变了你的一个认知从而改变了你的一个行为一个践行,而且这个践行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甚至20年以上,至今还在践行。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二 我的经历和体验对于我来说,我在2016年11月第一次读到《时间的管理》这本书,然后通过这本书知道了还有一本影响作者认知和行为改变的书叫《奇特的一生》。我们时常感叹:知道了很多道理却没有过好这一生。我在2012年左右知道了李践的《高绩效人士的五项管理》,然后用五项管理日志记录时间,断断续续的不到5年。如今来到了2024年我对于时间的记录,一天中24小时的时间记录,一天中事件结果记录,一天中事件过程的记录,不仅仅一天24小时不连续,而且也不是每天连续,每年连续。为什么我知道了,我没有动力持续做到呢,是因为我没有启动一个思考步骤:关于感知时间,关于时间年龄焦虑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记账,不计算成本,收益,成长,成长率,收益,收益率,你怎么会持续盈利,持续有成长和成长率呢?怎么会接近财富自由呢?同样你不记录时间,不感知时间,时间怎么会被你更高效率的使用呢,你在使用时间的过程中怎么能得到更高的价值呢?有的人的一天24小时是240元有的人的一天24小时是2400元有的人的一天24小时是24000元更甚至有的人的一天是10万,百万,千万,一个亿到几个亿级别呢,那些独角兽企业,那些百亿,千亿级别的企业不是都听说过吗?三 再次看到有人提起《奇特的一生》这本书2024年6月我在看《认知觉醒》这本书作者周岭写到:2010年元旦,我准备了一个日程本,做了第一笔记录。从那天起,我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清晰的印记,此后再也没有中断过。2014年元旦,我开始改用手机日志(系统自带的日历软件)做记录,因为电子日志携带和记录更加便捷,而且搜索也非常方便。不知不觉,这件事已经持续了10年(2020年左右),算是我主动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后来我从《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得知有个叫柳比歇夫的人坚持做了56年的时间统计,他过了很好的一生。而我竟在某种程度上做着和他一样的事——详细记录自己的日程。文中周岭又写到直到2017年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一书之后,决定开始“每日反思”。谁能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每日反思”却帮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作者周岭连续写了160多篇每日反思之后,于2017.7.10开始了公众号第一篇文章的写作《接受“屎”一样的开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2020年到2022年,他连续写了三本畅销书。直到这时我才惊醒,我有可能比别人更早更晚读到某本书,但是有些人读完之后,关于时间的认知,关于反思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然后拿出10年到20年以上的时间去践行去改进。就像一直践行毛泽东主席说的理论联系实际。从书上知道了某个概念,某个认知,某个理论,然后再去练习,践行,习得,实践。毛泽东主席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写,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就读了17遍。这就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甚至是陷入困顿中的人的突围之路,进化之路,也是一条更进接近财富自由之路。四 关于以上几本书在微信读书app上搜索的结果我们利用统计学的一点点知识可能得到下面推论1.已经出版了一本书或者至少一本书的作者,至少有22人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并且在自己的书中做了引用。2.已经出版了一本书或者至少一本书的作者,至少有175人读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并且在自己的书中做了引用。3..已经出版了一本书或者至少一本书的作者,至少有162人读了《认知觉醒》这本书或者知道认知觉醒这个概念,并且在自己的书中做了这个概念的阐述,或者这本书的引用。或许我们还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结论,有些人脑袋里有了《好好学习》《奇特的一生》《认知觉醒》,这样的概念,这样的认知,这样的一本书影响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发生了改变,甚至这个改变可能持续在践行已经是6个月,三五年,10年,二十年了呢。而不仅仅是21天呢。当我们发下愿望想做成某件事时,你还会在意你践行的时间是21天,是六个月吗,说不定是10年,20年呢,甚至有些人锁定的是余生呢。如果你爱读书,爱文字,有时间焦虑,有年龄恐慌,有接近和达到财富自由的梦想,谢谢咱们前几天练习思考的一个关键词:什么是更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感知时间最好的方式一定是记录时间或者事件,写反思日记。打磨认知的最好方式一定是打磨一些重要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你还经常说呢,比如时间,学习,认知,反省,反思。。。。。这不是我说的,这是22+175+162=337 至少300多人验证过的结果。一起来记录,反思,践行吧。对了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应该叫感知时间。本文2136字,断续写了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