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庸的第45小节,《诗》曰:“惟天之命,於[wū]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wū]乎不[pī]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这段原文当中,中庸引用《诗经》对周文王的赞叹,“《诗》曰:“惟天之命,於[wū]穆不已。”,诗经说:上天的道理深远而又永无止境。其中的“穆”字是深远的意思。
“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这大概就是苍天之所以为苍天的原因吧。
“於[wū]乎不[pī]显,文王之德之纯”,诗经说:多么显赫光明啊,周文王的品德纯正无二。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这大概就是说的周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他纯正的道德也没有止息的时候。周文王的纯正的德行,同样像星辰一样光明显赫,至今依旧照亮着中华儿女前行。
过去的两周,我们一直在学习中庸对“诚”的阐述,今天的这一段原文可以说是这段时间学习的小结,那么关于“诚”,我们可以用4个词来概括中庸教会我们的要点,分别是:至诚无息、明德无息、於穆不已、纯亦不已。而这4点分别对应着一.诚则明、二.明则诚、三.天理即良知、四.良知即天理。
第一个要点:“至诚无息”。
当一个人达到了至诚的境界,这份至诚的品质不会间断,更不会停息。正如阳明先生所言: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如果这份至诚还有间断的时候,那就不是出自自己的本心了,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不会中断,大事小事上都无不体现着对子女的呵护。“至诚无息”是内心大我被唤醒的样子,对一个已经醒来的人,看待身边的事事物物,总是自自然然、清清楚楚,这份对世界清晰的认知便是明。下面与大家分享阳明先生的一首诗:《睡起偶成》来体会何为醒来后的明。“四十馀年睡梦中,而今醒眼始朦胧。不知日已过亭午,起向高楼撞晓钟。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至诚无息的内涵是诚则明,有什么层面的诚,就会有相应层面的明,或者说智慧。
第二个要点:“明则诚”。
正所谓: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刚才我们体会了“诚则明”的自然发用。下面继续来回顾“明则诚”的向上攀登。通过古圣先贤的教诲,让我们明白需要不断向上攀登来靠近圣贤的至诚品质,这个过程便是中庸开篇第1句“修道之谓教”的内涵。通过后天的教育让自己逐渐靠近中庸之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明”会逐渐展现出来。首先尽人之性,读懂自己;在尽物之性,读懂事物的发展规律;乃至开发出无量的智慧,读懂这个世界与天地参矣。
第3个要点:“於穆不已”。
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天理即良知。“惟天之命,於[wū]穆不已。”这段原文的意思是:上天的道理深远而又永无止境,天理原本就是如此的开阔,然而体会这份天理却并不容易,哪怕对于尧舜都可以向上持续的攀登,就连周文王也都谦虚的说自己是望道而未见。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逐渐提升自己对天理的体证程度,就是在逐渐开发自己的心中宝藏。
第4要点:“纯亦不已”。
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即天理。“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文王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是因为他纯正的德行从未停止过。对文王来说,他的心早已: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良知同样意味着天理。比如老百姓常说:做了坏事会天打五雷轰,但人们有时候不相信有天理,你看那么多人干了坏事也都没怎么着,所以没有天理。现在阳明先生的良知即天理,就把这个秘密揭示出来了,对于任何一个人,你泯灭良知,就是泯灭天地,就会天打五雷轰。当我们做的违背良知的事,早晚都会付出代价。
再次回顾今天的原文:《诗》曰:“惟天之命,於[wū]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wū]乎不[pī]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这里呈现的四个要点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天理即良知,良知即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