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已经多到你没时间去使用,但是,便捷的沟通方式是不是就等于更亲密,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呢?似乎我们现在更怀念的,是以前那些等一封回信需要好几个月,见一次面需要好几年的时光。我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强调独立和自我成长,我们的关注点好像越来越小,越来越聚焦,最终只看得到自己。但是,人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其实天生就具有同理心,我们需要保持好向内发展自己和向外探索世界的平衡,我们需要一个有更多关爱和温暖的世界。
同理心是一个目前非常火的词,已经被广泛用到各种和人有关的管理和关系维护上,比如公司内部的人事管理,你需要去同理你的员工,以便更好的激励员工和为员工解决问题,比如服务行业,你需要去同理你的客户,以便清楚客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服务?以及他们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这种服务等等。去年年底的时候,李开复在TED上做了一个关于AI的演讲,他强调同理心是人区别于人工智能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最终能在AI普及的未来世界中生存下去的一大法宝。同理心对我们个体和人类整体都是如此的重要,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呢?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同理心: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就很全面细致的为大家讲解了很多提高同理心,运用同理心的方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的清晰,就是前言+六个习惯+结语。每个章节都从一个问题引出,然后通过章节里面若干个独立成篇的小文章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答这个章节所思考的问题。这本书最大的优势是它里面提供的练习同理心的方法都非常的简单易操作,也都很有趣味性,容易引起读者尝试的欲望,激发他们进行改变。
书的前言部分首先分析了从过去的十年到现在,同理心革命在全世界的发展。是的,同理心也可以带来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不是起义打仗,相反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正如书中所说,同理心是一种理想,它具有力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为社会带来根本的变迁。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同理心项目,比如抗战者搭起的“同理心帐篷”,加拿大学校推动的“同理心生根计划”,还有一名德国企业家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同理心博物馆”。同理心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在世界各地点燃。
同理心生根计划
本书提出的高同理心人士的六个习惯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12年里,作者对实验心理学,社会史,人类学,文学,政治学和脑科学进行了研究,同时也亲自做了田野调查,走访了很多高同理心人士和各阶层各行业的普通民众。这六个习惯是他从高同理心人士中总结出的共同点。这些习惯也是一种态度和认知,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别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习惯一: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改变心灵架构,使我们能认识到同理心是人性的核心,而随着人生历练的增加,同理心也会不断延伸扩大。
习惯二:进行想象的跳跃
有意识地站在别人(包括我们的“敌人”)的立场设想,承认对方具有人性的一面,了解对方的独特性。
习惯三: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探索与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生与文化,试着亲身体验,运用同理心理解别人的人生历程,同时进行社会合作。
习惯四:锻炼对话艺术
培养对陌生人的好奇心以及基本的聆听技巧,摘下我们的情感面具。
习惯五:坐着椅子旅行
通过艺术、文学、电影与在线社交网络,我们可以在别人的心灵中遨游。
习惯六:激起同理心革命
产生大量的同理心来促进社会变革,然后将同理心技巧向外延伸到自然世界。
习惯一: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简洁但是很有寓意。这本书的封面上画了两个方盒子,中间用一条有着双向箭头的直线进行了链接。这两个盒子应该就是代表两个独立的个体吧。原本,他们都只是茫茫世界中两个普通的盒子,盒子与世界有着清晰的界限,盒子里面装了什么,我们都看不到。但是某一天,其中一个盒子发出了一个向外探索的信号,巧的是,另一个盒子也刚好打开了它的信号开关,然后他们两个就成功的建立起了一个双向沟通的通道。这个开关打开的,就是他们的同理心。
作者认为,同理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写在我们基因里面的。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除了自私以外,利他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2-3岁的小孩已经被证明拥有基本的想象能力,可以想象别人的视角。比如,如果你把一个在哭闹的宝宝放到一群开心的宝宝中间,那些开心的宝宝很有可能也开始哭闹,因为他们感知到了别人的痛苦。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理心可以分为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认知同理心指的是视角上的转换,及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情感同理心则指的是感知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而同情或者怜悯指的是“与他人一同受苦”,它不包括认知上的跳跃,只是感情上的响应。此外,同理心可以分享痛苦也可以分享快乐,同情和怜悯只是分享痛苦。
同理心能力是人类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也就是说,同理心历经了长久的演化过程。其次,同理心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扩展,因此我们随时都可以加入这场同理心革命。
虽然同理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它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依靠我们的自然同理心,还不足以解决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就像是跑步,大家都会跑步,但是持续的去锻炼自己的跑步能力,更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来锻炼自己产生同理心的能力,打开同理心开关,改变你对同理心和对人类本质的认知只是第一步。
习惯二:进行想象的跳跃
对别人产生同理心很重要的第一步是能够有意识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的困难。很多时候,不是说我们故意不为别人着想,而是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带有了偏见。We
often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所忽视的东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认知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我们很容易被偏见,权威,距离和否认这些认知的障碍所迷惑。偏见就是我们思维上的贴标签的逻辑,这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大脑需要一个快速且低耗能的认知系统来适应危机四伏的原始社会,来帮助人类躲过毒蛇猛兽的攻击,所以我们进化出了快速的反应系统,系统一。系统一让我们看到蛇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逃跑,因为我们其实“看到”的不是蛇这个动物,而是“危险的蛇”这个贴了标签的事物。此外,权威,距离和否认这几个认知障碍也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人性,需要很多的训练才能够克服。
作者同时提供了一下这些同理心小练习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认知障碍:
1. 每天有多少人参与你的生活:通过谈话,想象他人的人性,角色扮演来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其他人。
2. 找出你跟他人共有的部分,以及你跟他人的差异。
3. 对敌人投以同理心:先想象自己过着朋友的人生,然后是敌人,然后是陌生人。
矿工
习惯三: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上面两个习惯更多的是停留在改变认知的层面,更多的在于想。而第三个习惯就需要我们付出点实际行动来。我们需要身体力行的去探索别人的世界,通过实践来真实的体验别人的感受。作者列举了通过模仿电影角色所经历过的事情,来更好理解角色的电影演员丹尼尔·戴,假扮成工人进行暗访的英国社会改革家比阿特丽斯·韦伯,长达数年进行卧底采访的乔治奥威尔。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的设身处地,就真的需要把自己放到和别人一摸一样的环境中,去经历他们所经历过的艰难困苦,感受他们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如果他是一位视障者,你就只有蒙住眼睛,在马路上走过路,撞过墙,跌过跤,才能体会到他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那些我们想象不到的不便利,他在心理和感情上又是多么的敏感和细腻。
当然,我们不可能也都去进行卧底探访和角色扮演,我们可以采取更具有操作性的尝试,比如旅行,比如参加合唱等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书中写道已经有了专门设计同理心旅行的旅行社,里面的工作人员会花一小时的时间,来了解你的人生志向以及你想进行的同理心体验,他们会评估你的同理心需求和希望,提供给你量身打造的全套行程。如果你说你对北非文化有兴趣,他们也许会送你去当地摩洛哥餐厅的厨房工作一周,或者你可以到难民营与移民支持中心做志愿者。
习惯四:锻炼对话艺术
正如我开篇在导语中所讲,我们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可以我们谈话的质量却每况愈下。沟通不良导致了很多的家庭不合,同事关系紧张。我们每天都在线上或者线下传输很多信息,但是又有多少信息真的起到了拉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呢?
别人脑中隐藏的想法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大团黑暗,与人谈话有助于踏进这团黑暗,将光芒照进每天遇见的人们心中,包括爱人,仇敌,朋友与陌生人
作者总结了高同理心人士在进行谈话过程中展现的6个特质:对陌生人充满好奇,积极倾听,卸下面具,关心他人,怀抱创意精神,以及保持大胆无畏。但是作者同时强调,这些特质不应该被强调称谈话的技巧,我们应该把谈话当成艺术。
艺术的养成涉及技巧与练习,但人们也得以展现自己的创意与自我,有自由挥洒的空间。
除了上面强调的6种特质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为,在对别人进行同理心谈话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同理心。自我同理心就是善待自己,喜欢自己。只有适度的自爱,我们才能心有余力的去感知别人。
习惯五:坐着椅子旅行
宅也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在中国,为了彻底的满足人们宅的愿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不能提供外送的服务了。那么,这些宅的人,是否就没有锻炼同理心的机会了呢?其实不然,即使是足不出户,得益于网络,我们也能获取所有关于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文学,摄影,电影等作品确实能帮助提升想象的能力。在我们看完电影,读完小说后,我们更容易对他人感同身受。
在文学,电影中,你很容易就可以切换到不同角色的视角,同时,在环境的各种渲染下,你对角色的感受也更能理解。心理学家平克认为“阅读是转换观点的技术”,而写实小说“能吸引读者站在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那边,思其所思,感其所感,从而拥有更广袤开阔的同理心”。认知心理学家暨小说家基思·奥特利掀起一波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踏入小说中的幻想天地有助于增强同理心,你会更有办法从他人的眼光看待事情”。
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除非你能以那个人的眼光看事情,你得钻进他的皮囊,穿着它四处兜逛。---《杀死一只知更鸟》
除了这些传统的艺术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有趣且高效的同理心拓展训练了。比如现在流行的各类社交软件,你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认识更多的陌生人,了解和你生长在不同文化下的网友。在比如一些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作者在书中推荐了一款叫做《和平调停人》(Peace
Maker)的游戏,你会在游戏中担任以色列总理或者巴勒斯坦总理,你需要在双方冲突期间,提供两国都可接受的调停方案。
习惯六:激起同理心革命
上面五个习惯更多的关注在个人同理心的拓展,但是宏观的来看整个社会和全人类,我们需要的是群体同理心的提升。群体同理心的提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当前棘手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贫困,贫富不均,武装暴力与生态浩劫。作者列举了一个由群体同理心激发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例子。在二战时期,英国出现了多次撤退潮,超过200万名儿童需要从城市搬至乡间。这些儿童原本住在城里的贫民窟,骨瘦如柴,营养不良,而那些寄养他们的家庭多数是乡村里条件比较好的人家。这次撤离引发众多民众展现了同理心,他们为孩子们所遭受的苦难感到心痛不已。撤离结束后,民众掀起了一波行动,旨在更好的维护儿童的权益。政府也立即响应,颁布了有助于提升儿童福利的法规,影响非常深远。
1940年,难民儿童正在等待火车进站
接着,作者从历史角度,更深入的分析了同理心在一次次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将这些社会变革总结称三波同理心浪潮:
第一波浪潮:全欧洲兴起人道主义组织与运动,起于18世纪并延续到19世纪。
第二波浪潮:人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提升
第三波浪潮:人际关系在神经科学时代渐渐深化
我们得从根本上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缔结长期和平,而同理心是达成这个目标的一大利器。
结语:中国的哲学观念很多时候也是强调内观和内省,比如王阳明的心学,佛家的禅修。但是现代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团队协作,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交通的便捷,网络的普及,你即使是足不出户,世界也在向你走来。所以,我们在对内进行自我修炼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对外进行探索,对陌生的人或事,永远保有好奇心,想象力,不断的拓展我们进行同理心的能力,然后由个体带动群体,同理心革命马上就会到来!
尽管“认识自己”被喊得震天响,我从很早便怀疑这句口号不过是神父们的阴谋诡计。他们以这句无稽要求声东击西,诱使人们远离外界事物,深陷不智的内在沉思。然而,唯有认识外界,放得认识自己。 ---歌德
作者介绍:
罗曼克兹纳里奇,作家、文化思想家,英国“人生学校”的创办讲师之一。他被英国《观察家报》评选为“英国重要的生活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在政治和生态活动家、教育改革者、企业家、设计师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他创建了世界上*个同理心博物馆和电子图书馆。他目前担任国际慈善组织及联合国等组织的顾问,协助这些组织通过宣传同理心和对话,促进社会变革。
名词解释:
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英文的empathy,有时也被翻译成共情,对同理心的概念,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从这个概念解释上我们可以看到,产生共情应该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切换自己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视角,第二部分是去感受当事人当下真实的感受,也就是通常说的感同身受,是情感上的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