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把《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完了,真的有一种捧起来就不想停下的感觉。于老之所以能够轻轻松松,简简单单教语文,是因为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情有独钟到痴迷的状态。不仅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为基石,更是自身练就了在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的本事,以及源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教学案例中,处处都有对学生的欣赏与鼓励,时时都有幽默的妙招,时刻保持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读到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部分收获最多,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可是就像有人说“懂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一样。道理人人都懂却很少有人做的那么好。于老也是这么教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原因都是他找到了教学的根: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且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能写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这样教语文就不难了,也就是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这样的人,用自身的能量去影响孩子们,用自身的能力去带动孩子们的前行。于老师指出:教语文、学语文的规律——“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较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在讲到“五重”教学时,于老师拿出了许许多多日常教学的案例来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老师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课前就要做足备课的功课,要把教材吃透。在教学中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重感悟就要重朗读,在读中悟其语、悟其义。重积累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着手,首先是语言积累,读、背经典,二是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三是生活和感受的积累。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犹如攒钱一般,循着规律给孩子注入灵性,积累智慧。重迁移就是要引导孩子举一反三,读写结合。重习惯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熟知的学习的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而这“五重”最根本的点在于“身教”。
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第三辑“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于老指出:课堂教学的亮点不在于花里胡哨的多媒体手段,而是真正服务于学生,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读书还是作文都要用心且注重“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正是阅读能力和语感形成的过程。
于老在作文教学中最注重的就是“下水文”,让自己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上观察、思考、想象、写文章,培养自己的“孩子气”。要想让孩子们善于、乐于写作就要想尽办法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不惧怕作文,体验到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才能“文从字顺”,所以整体上讲,要淡化问题,自由表达,先写起来再说。乐意写了,能写了,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来说就成功了。
最后,于老在后记中谈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是的,我特别赞同这样的说法,所以我注册了公众号,督促自己培养好习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努力修炼起来,争取早日攀上能读会写的优秀语文教师之峰。
202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