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李豫川;配图:完 璧】
1929年出版的《清史稿·儒林列传》中,收录有一位四川国学大师刘沅(字止唐)的生平。刘沅创立的“槐轩学派”在四川国学界有深远影响,清末民初,蜀中国学大师多出其门。而槐轩书院的故址,正是今天的锦江礼堂所在地。
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刘沅出生于今天的双流县柑梓乡三圣村。他25岁考取举人,以后三次会试不中,终未能成为进士。30岁后绝意仕进,在家奉养老母,潜心经史,讲学课徒,著书立说,惠及后人。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先生移居成都南门淳化街(今锦江礼堂西门),建一宅院,院中有株老槐树,不知植于何代,枝繁叶茂,苍劲刚健,乃名宅曰槐轩。此后42年,刘沅一直在此治学讲学,直至1855年逝世。其教学方式是平时令诸生自学,留存疑难,定期会讲,——解答。并指导学生晨昏静坐,养心存神,强身健体。学费则不计多寡,任学生视自家财力而定,家贫者无馈亦可。先生认为,书院(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挣钱的地方。它赚的是人才,而不是钱财。
槐轩书院的教学成绩十分显著。据《清史稿·刘沅传》载:授学经年,“著弟子籍者前后数千人,成进士登贤书(中举人)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贤名播于乡曲者指不胜曲。”仅以刘沅子孙为例,80年内竟有8人为翰林或中举,时人誉为“八龙挺秀”,在四川传为佳话。槐轩成了四川最负盛名的大型书院式私塾,学生最多时达300余人,学习期限最长的达10余年。书院亦逐年扩建,至刘沅逝世时已占地近50亩,有大小庭院数个,大小房舍百余间,以及水榭亭阁、花园假山等。门楣高处悬一匾,黑底金字,乃清末翰林、锦江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山长伍肇龄楷书“清儒林刘止唐先生第”,两侧为刘沅手书木刻联语——书史生涯不知老至,风云事业愿与人同。
槐轩书院黑色的土漆大门前,一对石狮子雄踞左右,周围是宽敞的青石板平坝,足够停放六乘大轿。大门和二门之间,有四株两人合抱的百年香樟老树。二门后面有一厅,檐额高悬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四川总督锡良奏请清廷将刘沅一生事迹宣付史馆立传的木刻奏稿全文。再往里走,便能看见深院内那株亭亭如盖的古槐树……
刘沅一生著述宏富,后人整理考订,于光绪年间刻印成《槐轩全书》。他做学问放得开视野,务求触类旁通而又能独立思考,善取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自成一家之言,在文史哲和中医诸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史稿·刘沅传》记载:“咸丰中,侯官林鸿年为云南布政使,至蜀得沅书,读之惊喜!求问时,沅已死,因受业于沅弟子、内阁中书刘芬,尽购其书去。及罢官归,遂以其学转相传习,闽人称为‘川西夫子’云。”可见光绪年间,“槐轩学说”已传播到省外。
1958年底建造锦江礼堂时,槐轩书院被拆除。
(下篇:《古老通衢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