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再次强调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坚持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渠道引才聚才。立足发展需要,探索团队式引才、柔性引才等市场化创新举措,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基于地方产业布局,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高端机构长期合作,根据发展需求设置研究项目,引进研发团队。不断加强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扩大人才市场招聘、校园招聘、猎头招聘、网络招聘范围。突出重点靶向引才。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新兴产业初创孵化服务体系,筑“智巢”、引“美凤”,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地。建立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发展需求为导向,引进对口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图谱和产业人才地图。持续完善柔性引才。秉承“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才原则,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柔性聘请专家开展顾问指导、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培训讲学等服务,允许专业技术人才按规定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探索“飞地”引才模式,建设“人才飞地”“创新飞地”,打造“科研创新在外地,成果转化在本地”的人才智力使用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发展。积极主动融入产教融合总体部署,结合“校企”合作,通过产教研发、平台共建、项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渠道,建立“产业链”与“学科链”互补共赢生态。不断优化培训思维、培训方式、课程设计、课程体系等,满足技术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人才培训和产业链发展有机衔接,供需匹配。实施人才储备计划。持续深化与高校人才合作机制。加强与重点高校合作力度,促进高校人才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创业就业,加大相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做好青年拔尖人才职业发展、成长跟踪、服务保障等工作,储备一支高质量发展的青年“后备军”。突出重点人才培养。围绕攻关“卡脖子”难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数字经济、企业经营管理、金融、工匠人才等重点,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推进重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集成攻关,重点突破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业细分领域,培育领先行业的产业数字化人才集聚高地,统筹推进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完善金融与科技、产业等领域人才交流机制,打造具有复合背景的综合型金融人才队伍,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快打造“技能人才”培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人才服务系统集成。探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综合体建设,系统梳理人才综合服务全流程工作清单,健全完善人才之家,打造集服务、交流、引智、助创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建立健全优秀人才表彰制度,深入开展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优化人才生活工作环境。加强引才留才配套建设,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实际问题,关心人才生活,积极构建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打造环境优美、设施现代、文化多元的“人才家园”,实现生活圈与工作圈的协调。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加大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从政治上关心人才,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构建杰出人才奖、杰出青年人才奖等人才奖励体系,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聚焦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不断健全完善一系列奖励机制,提升人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