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我都是为你好”。
长辈们说,“我都是为你好”。
老师们说,“我都是为你好”。
领导们说,“我都是为你好”。
爱人说,“我都是为你好”。
·······
父母有“望子不成龙”的“恨”,长辈们有“不听老人言”的“恨”,老师们有“恨铁不成钢”的“恨”,领导们有“大器晚不成”的恨。爱人有“你怎么是这种人”的恨。
也许你恨奇怪,这不就是爱吗?对,你没说错。但我也想告诉你,心理学老师武志红认为,这可能是“恨”。
当我们看不到这是恨意时,就容易干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把恨说成是爱,把自己一切的攻击甚至毁灭行为都说成是出于好意。
父母的爱,很可能是“恨”。
当婴儿咬伤母亲乳头时,也许母亲忍不住就是一巴掌;当孩子考试不及格,作为父母的你说不准就拿起卷子气愤的给孩子扔过去;在家长会上,老师点名批评孩子时,你恨不得有个地洞转进去;孩子升学考试不理想时,你失落却假装满不在乎。你能说都是爱吗?你能说不是你的自恋收到伤害?你能说不是你的掌控欲受到挑战而愤怒?真诚一点,把恨意当做恨意就好。
妈妈要做孩子的容器,但同时,妈妈们也要做自己心中恨意的容器,也就是要看到自己对孩子恨意是很自然的。
让恨流动
正常关系就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当能完整看待这一切,也就拥抱了完整的关系。
当恨意等破坏性情绪产生时,就让它们在情绪层面表达,并学会用语言去沟通,而不要真变成伤害性行为,否则就是让恨意“见诸行动”。
恨意一旦从情绪变成伤害性行为,就会对关系构成切实的伤害,意味着关系的容器出现了裂痕,当裂痕太大时,关系就可能会破裂。
我非常赞成一个说法,承认恨的爱才是有深度的爱,承认恨的爱才是有韧性的爱,承认有恨的爱才是完整的爱。一切都源于爱!
总之,让我们在恨意产生破坏情绪时,多用语言去沟通,让恨在情绪层面得到表达,得到转化,从而杜绝恨变成伤害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