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简书,很多人都在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我很好奇,也在当当购了一本。
书不厚,内容也不多,其中所为大家推崇的“葱鲔火锅式”(摘抄+评论)读书笔记也不算新鲜,是我们日常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常会用到的一种方法。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该书的价值,正如奥野先生在书中所说:“有的书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也有的书虽然大部分没什么意思,但有几页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了。”冲着这一句,我喜欢上了他,他的真诚,他的可爱。
对于读书,我还是蛮佩服日本这个民族的,从作者自身的阅读习惯,以及他所提到的选书、购书指南可以看出日本的出版业非常发达,民众的阅读热情高,习惯好。在电车上阅读,出行会带上十几本书籍,十年写了118本读书笔记……真的不敢想象!
很多时候,我们自诩热爱阅读,可是真正读完、读进去的又有几本?想想自己,选书购书时的盲目,读书时的虎头蛇尾,读完后的近乎零输出,何谈读书?
“当你为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时,才会真正理解它。”的确如此!这个暑假,我接到学校任务,要求8月28日在全校做读书分享。我选的是简尼森的《正面管教》,为了顺利完成任务,整个假期我反复研读该书,还去查找与该书相关的各种资料,甚至买下了这个系列的整套书籍。因为我知道,只有自己真正读懂了它,深度理解了它,才可能从容站上讲台,娓娓道来。结果呢,因为前期的大量付出,当然不错,老师们听了都说受益匪浅,然而我知道,真正受益的还是自己。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是的,我们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片刻的欢愉,我们还要让其生长在我们的血液里、皮肤里、骨骼里,所以我们要学会输出。
个人觉得,思想输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进行读书分享、写读书笔记与书评、制作思维导图与小报……都可以。今后,在引领学生阅读的路上,我会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输出习惯,而不是仅仅布置他们去读。
“读书笔记就像日记一样,一旦停止,就很难恢复,如果搁置了很久,重新开始做笔记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感。”所以,做任何事,还是重在“坚持”,这也是所有心灵鸡汤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为什么?因为难。
回顾自己的博客写作,从最早的“教育1+1社区”,到后面的“新浪”,到现在的“简书”,不正是因为中途某段时间的搁置而导致失了兴致,进而回不去吗?还有毛笔字、彩铅、诗词……哪一次开始,不是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然而,结果呢?
也许,《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给到我的,不仅仅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更多的是对读书这件事本身的思考。
我们阅读,我们写笔记,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几本书,而是要让自己学会思考,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