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特别擅于总结分析自己的人。
比如19岁的时候大笔一挥,扬扬洒洒地写下特别具有针对性的四个五年计划,既理性又豪放,直通三十九岁;比如季度性写《睿秋SWOT分析报告》,总是“未来形势一片大好”并谨记“少谈成功多做事”。但是,“我是谁”这个题目唬住了我,它不像以往我做的任何一个分析或者思考,它不是“我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喜欢和不喜欢什么样的男生”,“我应该采用那一款着装风格”等等,完全不同于这些题目。它是在问我本身,而不是我的周遭。
我不是谁?
“我不是谁”明显比“我是谁”更容易回答,于是成为我落笔的切入点。不是学霸不是学渣,不是女强人不是小清新,不是厨娘不是萌妹子,不矫情不做作不浮夸。常见的标签全不要,足以说明我喜爱标新立异的本质。如果非要贴点标签,以期相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我希望是“特别正经,特别执着,特别爱鼓舞别人一起积极进取”。
更早几年我会写下“半吊子植物学家,铁杆伪球迷,业余体重管理,说‘你乱讲’的北方姑娘,吃蛋奶鱼虾的素食主义者”这种俏皮的(自觉趣的)个人介绍,但现在已经不会了,因为还是显得有点浮躁。在坚定地走向成熟的路上,尽可能地避免自己浮躁是必修课。
还有一件事是我最近才看明白。跟我关系不太近的朋友们,就是见过面、也许吃过饭、也许同窗一场的朋友们,都以为我是一个温暖的、知性的、落落大方的女生,甚至觉得是贤惠的、幽默的、不笨的、刻苦努力的。这些都来自朋友们对我的直接反馈,不排除有顺情说好话的成分。而跟我关系很近的朋友们,就是总数不到15的这个密友圈子里,他们对我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我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连我爸妈和“官方认证”soulmate估计也不知道我最最真实的梦想是什么。
我是一个点赞的。
我思想的深度非常有限。很少能写出让人豁然开朗的精彩思辨;对一件具体的事情,也挖掘不出最根源的原因,更说不出特别新颖的评论。同时,我与生俱来的对美好事物敏感的洞察力,让我总能发现外界的优点,别人言论的美妙。综合上面两点,经过岁月积累,我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点赞者”。
别人的优点会在我这里放大,这就是为什么别人身上一个不常被提起的优点,却会被我热情洋溢地赞。不是我夸张,也不是我说话多么艺术、嘴多么甜,是我本能地放大了优点。被赞者通常会有好心情,甚至有被赞者整个人状态都提升的故事。有时候大赞了一个人,登时阳光普照,天上飘下一颗颗爱心,我自己也跟着幸福感满满。
故事并不都一帆风顺。很多次了,最初被我大赞的人,接触时间长了,才知道优点虽还是优点,但没我以为的那么突出。当我放大一个人优点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顾不上去关注他的缺点。于是,越火热的崇拜,最终会带来越惨淡的结局。吸取经验教训,看人看事,越来越全面和理性,这才成就了我一个合格的“点赞者”。
补刀:发表之前,从头到尾又读了一遍,发现我写了很多不招人待见的个人特点和言论。没事儿,以处女座为镜,可以自黑。热盼路人转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