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苦恼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看的书,学的知识,知道的道理和美德一大筐,可是却好像没有真正的拥有过它,美德还是美德本身,却跟你没有关系?
为什么我们总是重复犯某些关键性错误?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生活里?
听到的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做到,也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知道啊,可是我要如何做到?而且那么多,从何做起?这些都是我的问题。每个人都在找方法,无论是通过捷径还是勤奋。
(关于知识的应用补充说明一点,如果是我们日常工作或生活中能用到知识,经过长期日复一日的练习,你会发现这方面会成长很快。如果平常用不到但你觉得重要的知识技能或者能力,就需要花精力去刻意练习了。)
借用一句: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
我还是分三个方面叙述,尽可能的客观、陈述事实,而非观点,我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毕竟确实不曾经历太多,只是从个人众多的成长问题,遇到的困惑和反思中启程,坦白内心的所思所想。我确实有太多的问题想问,可是,除了大量的读书我不知道这些问题适合问谁。
认知到位
在上一篇提到过问题的定位、让问题更立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准的解决问题。
还记得印度有一部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厕所英雄》,在印度随地大小便是一种“风俗”,因此印度被戏称全世界最大的露天厕所,千百年来整个国家没有厕所,常年受印度统治教育下邻邦的孟加拉人也是如此。孟加拉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低洼地带,每年的雨季洪水泛滥,加之土地面积小且人口众多,随地大小便、扔垃圾不仅污染环境,也传播疾病,像霍乱、痢疾、腹泻都会导致大量的死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孟加拉人进行了一场厕所革命。
一开始进行的也并不顺利,为了能让当地人不随地大小便,从喷射水质到在墙上挂神像、建立公共卫生间,当地政府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仍然效果欠佳。联合国认为:需要改变的不是基建设施,而是态度。(定位问题)
他们便派很多调查员拿着当地的地图去各个村落里走动,聚拢村里群众,对他们说:
“我们在做一个调研,你们能帮忙在地图上指认出粪便的粪便情况吗?”
于是,每说到一处,调查员就在地图上画一个标记,直到地图被标记填满,意味着整个村子都被排泄物包围了,这让村民很尴尬,都安静了下来,这是第一步。
接着,调查员拿出一瓶水,拽几根自己的头发在粪便上沾了沾,又放进水里搅,问:“这谁你们想喝吗?”没有人回答。
调查员接着问:“苍蝇有几条腿你们知道吗?你们想想,苍蝇的腿在粪便上爬过,然后进你们家,在食物上爬来爬去,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你们村里的人在互相吃屎啊!”
从那以后,大家都自觉开始用厕所了,地区的发病率也直线下降。
你有没有发现,苍蝇爬到粪便上,然后污染食品,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一个问题来看待,既然无法认知这是问题,那么再多的建议、再多的劝阻:“不要随地大小便”的时候,不以为然。(让问题更立体)
这就是对问题的认知不够,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和对自己的切身利害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想要劝服一个人或者对方向你寻求帮助,在告诉他怎么办之前,先让他面对事实,全方位的认知问题,至于该怎么办,说不定对方比你更清楚。
建立执行机制
无论是习惯的养成还是美德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知道不等于做到。
举个例子
上次领导指导我们演练一个操作,我觉得她当时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
“你知道的,和你做的可能不是一回事。”
比如说尊重。
如何做到尊重他人,先回顾生活中、工作中有没有体现或者别人觉得你不尊重对方的行为。
根据实际情况。在“尊重”后面,写出你想到并可以做到的几个指标。
例如,我最近看的一个电视剧《时间都知道》,时简对叶珈成,可谓是做到了男性需要的理解、尊重、支持、信任。
当叶向时简说明,公司需要外派他出国去香港五年时,问她的意见,一般这种情况多半对方心里有答案,如果你知道并说出他的答案,他会觉得你很懂他,如果不确定的情况下,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当然会尊重你的选择了!”
时简是放下了自己的私心,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到这个机会对叶来说至关重要。这个回答尽管违心,但是叶很满意啊。
生活中其实很多这样的时候,我们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当事情来临的时候一点都不记得,时间长了和不知道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根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写的指标有很多,哪些场景可以体现尊重:
在对方咨询意见的时候,记得站在对方的角度,告诉ta你的尊重和支持。
当孩子的行为方式,你不认可的时候,也不要立刻呵斥ta,引导ta认识到问题,并提供帮助,让他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值得被尊重。
当朋友不理解你的时候,尊重对方和你是不一样的,至少可以做到减少不必要的挣执。
.........
实践和复盘
指标列好了,就差一个监督人,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保持觉察,写复盘日记,做到了哪些,有什么感悟,哪些没有做到,什么原因没有做到,在复盘的过程中更清晰问题,在总结中不断的优化。
总结一个流程:目标—建立指标—觉察—实践—复盘—总结—优化。
美好人生的秘密,就隐藏在日复一日中。
很麻烦对不对,简直就是自找麻烦。我知道历史上两个喜欢自找麻烦的人。
实践时间统计法的柳比歇夫。参考书籍《奇特的一生》,内容详解了他如何坚持56年像记账一样记录着自己的时间花销,他是个把时间用到极致的人,更是多个领域跨界的专家。
还一个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不知道你们看过他的自传没有,他在书里记载了自己如何将奉行的道德准则培养成一种习惯。
他建议这些准则不要同时实施,免得分散注意力,而应在下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实行另一条准则,掌握了一种美德并养成了习惯,再实行下一种。列出需要培养的美德,并按顺序排列。并且每个星期对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
你看,知道其实没什么了不起,难得是做到,做到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其实在昨天想到这些的时候,并没有记起自己曾经看过这样一本书,有提到过这个方法,我还苦思冥想了一晚上,今天动笔写的时候突然想起这本书里。
读过的书,你觉得是忘了吧,但当你在思考想调取知识的时候,发现潜意识里是有存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