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齐物论•1•1
【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陵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说】嘘,缓缓吐气。有时候,我们疲于奔命,譬如集中精力玩游戏,刷手机,这口气是很急促的,我们自己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有时候甚至是会间歇性屏住呼吸的,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每天若能像这个南郭子綦一样,凭着几案而坐,仰头向天缓缓地呼吸,哪怕只是几分钟,对身心也是大有裨益的。那个戴尔•卡耐基,就曾经建议大家,要像一只老旧的旧袜子那样,放松,这倒是和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耦,相伴,匹对。精神与肉体为偶,物与我为偶。陶渊明笔下曾写过,偶影独游,欣慨交心。那是我与影子为偶,表孤独。这里应取陶然忘我之境界,表示放下我执,让心不受形体的羁绊,达到精神的自由。
何居?心固可如死灰乎?问得好!南郭子綦的弟子,复姓颜成,名偃,字子游,也是率真可爱人,问他师傅,你什么原因啊?今天的样子和往日不同,我是知道,一个人凭几案而坐的时候,是可以让自己身体如一段干枯的树枝的,但是,我很好奇,你的内心可以像是熄灭的灰烬那般宁静吗?这里有个成语,心如死灰,现在经常用来形容人意志消沉,毫无情感。那是语言在时代的流变中,渐渐改变了意思而已。在这则寓言里面,应该理解为,心境宁静到极点,不会因外面一点点火星而继续燃烧起来,因为已经是无法再燃烧的灰烬了嘛。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庄子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不作死水,因死水会微澜,水与风常相对,譬如,风生水起,风雨交加。灰常与火相对,读古文还是要观照到这个相对论,方能咂摸其中之趣味。南郭子綦有个好弟子,羡慕,小疑有小问,大疑有大问,这样才有意思嘛。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反问!找个师傅不就是为了得到启发吗?直接把答案告诉你了,那就不是师傅了。你知道吗,现在我丢掉了那个我。这就耐人寻味了,子游把眼睛瞪大了,开始抓耳挠腮了。这个我,怎么可以丢掉呢?那和我说话的又是谁呀?师傅倒也不着急,先宕开去,问人籁,地籁和天籁。这三籁,与风相关联。
风是什么?唐代诗人李峤写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余下的各种诗词中,风都是一个陪衬,譬如,那些打动人的千古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等。庄子或许是第一个写风的。(我未做学术上的研究,仅是猜测。)风,用科学的解释,是由于气压差异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现象,注意了,在科学的领域,风是一种现象。庄子那个时候,科学还没有起来嘛,他那个时代距今大约两千多年,能给出的对风的解释,已经是那个时代最科学的了,风是大地发出来的气。
风从哪些地方吹过?山陵之畏崔,山势的高下盘回;大木百围之窍穴,百围大树上的窍穴;似鼻,似口,似耳,这个容易理解;似枅,像梁上的方孔;似圈,像杯圈;似臼,像舂臼;似洼者,像深池;似污者,像浅洼的地方。
风声?列举了八种,如激流冲荡之声,如羽箭穿过之声,如斥责声,如呼吸声,如叫喊声,如嚎叫声,如号啕大哭之声,如幽怨呜咽之声。所谓文学,既能大开大合,纵横捭阖,又能细致描摹吧?所谓的,细节。譬如,你总不能总是夸某女人,美吧,有时候来句如片片桃花雨后娇之类的,也许更能增添对方对你的好感。当然,不要变成酸溜溜的味道就好。其实,中文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语言,譬如,你说,山,雪,你加一下形容词,青山,白雪,你再多加几个,不老青山,白雪,你再变换一下顺序,青山不老,因雪白头。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风声最妙处在哪里?是前后的相互呼应,譬如我们看浪,一浪又一浪,才产生美感,因为,产生节奏。风在前面呜呜地吹,孔在后面呼呼地和着,小风是小和,大风是大和,烈风过后,所有的孔穴都寂静无声,痛快淋漓。不过,大树下面的草木还会摇动。
子游明白了三分之二,地籁,就是这些不同的孔穴发出的风声。人籁,就是人吹排箫发出的乐声,现代的人,单管是一根箫,古时候的人,以二十三管或十六管编列一排为箫。有兴趣的人在《尔雅释乐注》中可以查看到这种箫的形状。
什么是天籁?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天籁是子游没有深究到的,正如老舍所言,雅和俗只隔了一层纸而已。南郭子綦替子游捅破了这层纸,子游,你已经知道地籁是这些孔穴发出来的声音。天籁呢,就是,这万千不同的孔穴,顺其自然的形态,风从中而过,并没有其它的东西来发动风声啊!冯友兰在《庄子哲学讨论集》148页说,自己和自取都表示不需要另外一个发动者。
亮点,这里否定了一个以“小我”为中心的思维,南郭子綦放下了“小我”这个东西,和道家精神弥合。我们有些人喜欢那个小我,凡是符合这个小小的我的,就是我喜欢的,凡是不符合这个小小的我的,就是我所讨厌的,因此无端生出万千烦恼来。南郭子綦不要这个小我,认为只有忘掉这个小我,才能成就一个大我。至于什么是大我,就借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的那句话,“我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再借赵朴初先生引用的关于释迦摩尼的一句话,释迦摩尼教导弟子,“一滴水,要放在大海里面,才不会干涸”。天籁,乃是顺其自然,不起争心,放下各自的小我,成就的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