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探索时期(1985-1998),这一阶段采用了公开推荐, 同时结合考试与考察的方式;第二阶段是集中开展时期(1999-2003),这一阶段强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三阶段是逐步规范时期(2004-2006),这一阶段强调以笔试和面试为核心,使竞争性选拔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第四阶段是整体推进时期(2007-2012),这一阶段体现为竞争性选拔得到良好的落实;第五阶段是调整完善时期(2013至今),这一阶段对竞争性选拔的问题和制度做出了整改与完善。
从我国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整体上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规范,再到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我做出了以下分析:
首先是市场经济对中国行政体制的冲击。1978年邓小平主席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其后的时间里,市场经济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较以往而言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对外开放的幅度较大提升,逐渐发展壮大的市场经济也自然会对国家行政体制带来影响。市场经济强调自由开放,平等竞争。市场经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这一点从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发轫于宁波市就可看出。宁波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市场经济带来的平等竞争意识在领导干部选拔制度中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
其次是国家对体制完善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现实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社会状况有所变化的情况下,就应该对现有的制度体系做出改变,从而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关系体现为人情社会,沿用以往的干部推荐制度,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情勾结,腐败问题。而采用公开选拔竞争的制度,提升领导干部选拔竞争的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遏制此类现象,使领导干部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最后则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1988年,我国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2012年十八大则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自然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前提下,选拔领导干部的过程自然也更受重视。采用公开选拔的制度较为符合现实需要,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高分低能”现象。服务型政府强调为人民服务,实践能力不突出的干部自然与价值要求不符。于是,国家需要针对此种制度带来的弊端进行调整完善。
总之,我国的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制度是在市场经济,国家体制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三方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规范与完善的,相信其也会在以后的社会要求下不断做出改变,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