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歧视我们都不陌生吧,但这节课里薛老师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全新的视角带我们去认识什么是歧视,做好三观被毁的准备。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稀缺,就是说东西不够就让我们得有取舍,取舍就是选择,一旦有选择,我们就得有一个权衡的标准,有了标准就会有符合标准的和不符合标准的,就是区别对待,这个区别对待其实就是歧视。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女孩要在两个男孩子A和B里选择一个男孩做自己男朋友,她权衡再三选了A做男朋友,那她就歧视了B男孩。经济学上的歧视,本质上就是这样。
前面一节课我们也学到了,物质无限丰富的时代是永远不会到达的,那么就会有稀缺,有稀缺就永远避免不了歧视。比方说。
1.资源有限,一块木材,拿来做铅笔,就不能拿来盖房子了。
2.时间有限,今晚看电影了,就不能去逛街了。
3.金钱有限,买了面包了,就买不了玫瑰花了。
说回上面女孩选男票的事,他选了A,其实歧视的还不仅仅是B,还有另外成不了她男朋友的所有男孩子其实都被她歧视了。
总之,只要稀缺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同样也不可避免。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可真正懂得却不太容易。
歧视和逆向歧视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反歧视的法律。比如美国就有反歧视的法律,宗旨就是:让那些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平等待遇。美国还有很多以此为宗旨的平权运动。那么,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平权运动的意识,歧视就消失了呢?
讲一个1978年发生在美国的很著名的案子。案子里的原告巴基是一个工程师,后来参加了越战,在战争中他看到了很多伤病员,萌发了治病救人的愿望,所以他回到了美国打算去报考医学院。
可是,他已经30岁了,他报考了十几所学校,结果所有的大学都因为他年纪太大拒绝叻他的入学请求。后来巴基发现加州大学有一个特别的招生条款,是专门照顾弱势群体的,他们在100个招生名额中留了16个名额专门用来照顾弱势群体。
巴基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也是弱势群体,于是向加州大学提交了申请,说能不能把它当做弱势群体照顾入学。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加州大学拒绝他的理由居然是他是一个白人,不能把白人当做弱势群体。巴基觉得自己受到了其实,就把加州大学一纸诉状告上了美国最高法院。
有意思的地方是,加州大学原来是想为了消除歧视,却产生了新的歧视,被称之为逆向歧视。
最高法院的9位法官的意见高度不一致,简单来说,他们的主导意见是:学校根据学生的种族因素予以照顾,并不违反宪法。但是,实施刚性的配额制度却是违法的。最后巴基被允许入学了。
法官们绕来绕去,却没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总的入学名额只有100个,所以必然要区别对待,就是要选择,有选择就必有标准,其实就是歧视,再绕回去,因为稀缺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歧视也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想到这里,如果我们中国的大学也实行这种申请制度,得混乱成什么模样,估计到处都会出现寻租的地方了,这么大人口的体量,只能说高考相对来说还是相对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薛老师对这个案子的意见是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第一,由于名额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必然对学生有所选择,最终歧视也是不可避免。这个没办法做到中正,立场有倾斜和偏颇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既然歧视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就应该把重点转到另外两个问题上,
1.谁有权进行歧视
2.谁来承担歧视后果
第三,学校是招生的主题,所以学校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招收多元化的学生,这是学校的权利,但也要承担这样招生的,这样选择,这样歧视的后果。
第四,除了学校以外,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就是这项招生政策的后果承担者,应该有权知道,每个学生入学时候,是因为体育好成绩好,还是因为种族,肤色特别才因此入学的。
课堂小结:稀缺必然导致歧视,我们不应该问要不要歧视,而是要问:应该如何歧视。
课后思考:很多人都喜欢说:“我不赞成结果平等,但我主张机会平等。” 你觉得这话有意义吗?
我认为,结果和机会都是稀缺,所以结果和机会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