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3月14日,20:30-22:00,1.5小时;
阅读书本:《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作者:【日】安宅和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P1-P152;
阅读目标:了解什么样的思考武器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阅读方法:泛读
阅读笔记:
交出有价值的成果的生产技术,有何共通点?
看不见目的地的行动会让人感觉很辛苦,但只要看见终点,力量就会容涌现。
不要烦恼: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假装思考”。
“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有建设性的真正思考。
一旦发现自己正在烦恼,就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养能够去察觉自己正在烦恼的能力。
本书的思维:脱离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本书所说的“生产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以多少的输入(Input,投入的劳力及时间),产生多少的输出(Output,成果)。
公式分析:若想提高生产力,就必须事半功倍--删减劳力和时间,但交出相同的成果,或者以相同的劳力和时间产出更多的成果。
“有价值的工作”是由两条轴构成。第一条轴是“议题度”,第二条轴是“解答质”。
“议题度”是指“在目前的情况下,找出该问题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解答质”是指“对于该议题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确答案的程度”。
对于“议题度”低的工作,无论如何提高其“解答质”,从受益者(即顾客、客户、评价者)的角度来看,价值仍然等于零。
绝对不可以犯的大忌就是,事倍功半的“败者之路”。
如果全世界被称为“可能是问题”的问题共有一百个,那么在当下需要清楚判断出是非黑白的问题顶多只有两三个而已。
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劳力。
工时长短根本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只要交出有价值的输出(成果)就好。
若能持续有价值的工作,并保持其质量,就算“偷工减料”也完全不成问题。如果是问人就可以解决的事,那么问人就好;如果有更简单的完成工作的方法,就该换个方式处理。
像这样以时间还是以输出(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就是“劳动者”与“工作者”的区别,以现在的话来说则是“工薪族”与“企业人”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上班族”与“专业人士”的区别。
“企业人”虽是受雇于公司,但其本意是指经营者、管理者或掌舵者。就算有考勤管理,但其本质上不是以劳动时间为基础,而是基于对管理活动与日常商业活动的输出(成果)责任为基础,并以此获得评价。
“专业人士”是指通过专门训练而获得相关技能,并负责运用该技能提供特定价值,从特定顾客处获得报酬的人。
“工作到极限为止”“以劳动时间取胜”属于本书所谓的“劳动者”的思维,如果抱持这种想法,就无法成为“高价值、高效能的生产者”。
对于任何事情并非要照单全收,而要基于自己的观点建构世界观。
如果没有认清每一个信息的重要性或层次构造、关联性的话,必定迟早会遇到困难。
希望本书的读者们能够成为仔细咀嚼信息的人,也就是可以正确理解各种涵义、价值和重要性的人。千万不要成为只用表面逻辑“假装思考”的人。
议题思考,如何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查明问题、拟定假说,搜集适当的信息以确立好的议题。
假说思考,利用MEC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架构查明与分解议题,并编辑、组建故事线。
成果思考,信息思考。
整书阅读感想:
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很好,前面说的那些内容,就像说到了心坎里,特别是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烦恼时立刻停下;先确定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必要?然后再去寻求解决之路;不用蛮力思考等这些内容的解析都很好。
但是,在这之后,我感到有点失望—后面的内容一点也不通俗易懂。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作者的实际案例有点少,或者所举的例子并非所有大众都易理解的范畴,导致我在读的时候感觉对概念的理解有点虚、浮。第二,如果不是作者写作水平问题,那就是翻译实在太烂。
但不管怎样,本书的开始部分也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不要蛮干,先看真实的问题在哪里?再寻求解决问题,避免事倍功半。
用巧力工作:
解决问题之前,要先查明问题;
提升答案的质量并不够,提升议题的质量更重要;
不是知道越多越聪明,而是知道太多会变笨;
与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删减要做的事;
与其计较数字多寡,不如计较到底有没有答案。
虽然本书的阅读感受,前优后劣,但不管怎样,能开卷有益就好!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