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世纪的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生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批判传统史学,倡导新史学。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他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史学虽然很“发达”,却没有让广大国民从中受到教益,只不过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他倡导开展“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重写中国史,一场史学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1. 中国之旧史
·今日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中国古代史学——十种二十二类
①正史(官书)-别史)
②编年
③纪事本末(通体-别体)
④政书(通体-别体-小纪)
⑤杂史(综记-琐记-诏令奏议)
⑥传记(通体-别体)
⑦地志(通体-别体)
⑧学史
⑨史学(理论-事论-杂论)
⑩附庸(外史-考据-注释)
·二千年于兹矣。然而陈陈相因,一丘之貉,未闻有能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者,何也?吾推其病源,有四端焉。
①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己。
-吾国史家,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以何而失之而已,舍此则非所闻也。
-《春秋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资治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
-其大敝在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
-于是乎有所谓正统闰统之争论,有所谓鼎革前后之笔法。
-正如群蛆啄矢,争其甘苦;狙公赋茅,辨其四三,自欺欺人。
-吾中国国家思想,至今不能兴起者,数千年之史家,岂能辞其咎耶?
②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史观)
-以人物为历史之材料,不闻以历史为人物之画像;以人物为时代之代表,不闻以时代为人物之附属。
-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质而言之,则合无数之墓志铭而成者耳。
-所贵乎史者,贵其能叙一群人相交涉相竞争相团结之道,能述一群人所以休养生息同体进化之状,使后之读者爱其群、善其群之心油然生焉。
-此我国民之群力群智群德所以永不发生,而群体终不成立也。
③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
-凡著书贵宗旨,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殆非也。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
-温公《通鉴》亦起战国而终五代。果如是也,使其朝自今以往,永不易姓,则史不其中绝乎?
-太史公作《史记》,直至《今上本纪》,且者记述不少隐讳焉,史家之天职然也。
-推病根所从起,实由认历史为朝廷所专有物,舍朝廷外无可记载故也。
-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夫陆沉我国民之罪,史家实尸之矣。
④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史之精神维何?曰理想是已。
-大群之中有小群,大时代之中有小时代,而群与群之相际,时代与时代之相续,其间有消息焉,有原理焉。
-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
-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
·“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四弊二病”——“六弊”
①能铺叙而不能别裁
-“邻猫生子”的历史——某日日食也,某日地震也,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满纸填塞,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人脑之价值者。
-故吾中国史学知识之不能普及,皆由无一善别裁之良史故也。
②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中国万事皆取述而不作主义
-细数二千年来史家,其稍有创用之才者惟六人
---司马迁——诚史界之造物主也,其书亦常有国民思想。
---杜君卿(杜佑)——《通典》之作,不纪事而纪制度。制度于国民全体之关系,有重于事焉者也,前此所无而杜创之。
---郑渔仲(郑樵)——夹漈之史识,卓绝千古,而史才不足以称之。其《通志》二十略,以论断为主,以记述为辅,实为中国史界放一光明也。
---司马温公(司马光)——《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逾之者焉
---袁枢——今日西史,大率皆纪事本末之体也。而此体在中国,实惟袁枢创之,其功在史界者亦不少。
---黄梨洲(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史家未曾有之盛业也。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所闻。梨洲乃创为学史之格,使后人能师其意,则中国文学史可作也,中国种族史可作也,中国财富史可作也,中国宗教史可作也......梨洲诚我国思想界之雄也。
-《史记》以后,而二十一部,皆刻画《史记》;《通典》以后,而八部皆摹仿《通典》,何其奴隶性至于此甚耶?
·“六弊三端”——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
①难读——浩如烟海,穷年莫弹。
②难别择——即使有暇日,有耐性,遍读应读之书,而苟非有极敏之眼光,极高之学识,不能别择其某条有用某条无用,徒枉费时日脑力。
③无感触——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厉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
·吾中国史学,外貌虽极发达,而不能如欧美各国民之实受其益也
·史界革命
-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署,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已也。
2. 史学之界说
·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历史之范围
(1)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天然学与历史学
-天然学
---循环——进化有一定之时期,及期则周而复始。
---去而复来者也,止而不进者也。
---研究空间之现象
---观察宇宙,则见其一成不变,万古不易,故其体为完全,其象如一圆圈。
---政治学、群学、平准学、宗教学
-历史学
---进化——变化有一定之次序,生长焉,发达焉。
---往而不返者也,进而无极者也。
---研究时间之现象
---观察宇宙,则见其生长而不已,进步而不知所终,故其体为不完全,且其进步又非为一直线,或尺进而寸退,或大涨而小落,其象如一螺线。
---天文学、地理学、物质学、化学
---历史不能终极,吾生有涯,而此学无涯。
---知凡百事物,有生长有发达有进步者,则属于历史之范围。
·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孟子此言盖为螺线之状所迷,而误以为圆状,未尝综观自有人类以来万数千年之大势,而察其真方向之所在,徒观一小时代之或进或退涨或落,遂以为历史之实状如是云尔。
-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
(2)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故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使人人析而独立,则进化终不可期,而历史终不可起。盖人类进化云者,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中国作史者,全反于此目的,动辄以立佳传为其人之光宠,驯至连篇累牍胪列无关世运之人之言论行事,使读者欲卧欲呕,虽尽数千卷,犹不能于本群之大势有所知焉,由不知史之界说限于群故也。
(3)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客观者,谓所研究之事物也。主观者,谓能研究此事物之心灵也。和合二观,然后学问出焉。
·史学之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其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
·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
·知有一局部之史,而不知自有人类以来全体之史也。
-或局于一地,或局于一时代。
·徒知有史学,而不知史学与他学之关系也。
···历史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明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享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而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得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难!中国前此之无真史家也,又何怪焉!而无真史家,亦即一吾国进化迟缓之一原因也。吾愿与同胞国民筚路蓝缕以辟此途也。
3.历史与人种之关系
·历史者何?叙人种之发达与其竞争而已。舍人种则无历史。
-历史生于人群,而人之所以能群,必其于内焉有所结,于外焉有所排,是即种界之所由起也。
-始焉自结其家族以排他家族,继焉自结其乡族以排他乡族,继焉自结其部族以排他部族,终焉自结其国族以排他国族。
-今日——国族相结相排之时代
-若在今日,则虽谓人种问题为全世界独一无二之问题,非过言也。
·有历史的人种,有非历史的人种。
-能自结得,为历史的;不能自结者,为非历史的。
-能自结者则排人,不能自结者则排于人。
-排人者则能扩张本种以侵蚀他种,駸駸焉垄断世界历史之舞台。
-排于人者则本种日以陵夷衰微,非惟不能扩张于外,而且澌灭于内,寻至失其历史上本有之地位,而舞台为他人所占。
-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者,是历史之性质也。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者,是历史之精神也。
·近世言人种学者,其论不一。
·吾熟读世界史,察其彼此相互之关系,而求其足以当此名者,其后乎此者吾不敢知,其前乎此者,则吾不得不以让诸白种,不得不以让诸白种中之阿利安种。
4. 论正统
·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
-天下不可一日无君——统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也——正统
-统——天所立而民所宗
-正——一为真而余为伪
-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
·统字之名——滥觞于《春秋》
-《春秋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通三统者,正以明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姓之所得私有,与后儒所谓统者,其本义既适相反对矣。
-故夫统之云者,始于霸者之私天下,而又惧民之不吾认也
-《记》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泰西之良史——诚以民有统而君无统也
-故不扫君统之谬见,而欲以作史,史虽充栋,徒为生民毒耳。
·所谓正统者,如是如是,而其所据为理论,以衡量夫正不正者,约有六事:
-此六者,互相矛盾,通于此则窒于彼,通于彼则窒于此。
①得地之多寡——凡混一宇内者,无论其为何等人,而皆奉之以正,如晋、元等。
②据位之久暂——虽混一宇内,而享之不久者,皆谓之不正,如项羽、王莽等。
③前代之血胤——如蜀汉、东晋、南宋等。
④前代之旧都——如因汉而正魏,因唐而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
⑤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如因唐而正隋,因宋而正周等。
⑥中国种族——如宋、齐、梁、陈等。
·大抵正统之说之所以起者,有二原因:
①当代君臣,自私本国也。
-司马光“宋魏以降,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
-自古正统之争,莫多于蜀魏问题。(都邑-魏;血胤-蜀)
---西晋-陈寿之正魏,凡以正晋也。(《三国志》)-北宋司马光(宋之篡周宅汴,与晋之篡魏宅许者同源)
---东晋-习凿齿之正蜀,凡亦以正晋也。(《汉晋春秋》)-南宋朱熹(南渡之宋与江东之晋同病)
-凡数千年来哓哓于正不正,伪不伪之辩者,皆当时之霸者与夫霸者之奴隶.缘饰附会,以保其一姓私产之谋耳。而时过境迁之后,作史者犹慷他人之慨,龂龂焉辩得失于鸡虫,吾不知其何为也。
②陋儒误解经义,煽扬奴性也。
-陋儒之说,以为帝王者圣神也,陋儒之意,以为一国之大,不可以一时而无一圣神焉者,又不可以同时而有两圣神焉者。当其无圣神也,则无论为乱臣为贼子为大盗为狗偷为仇雠为夷狄,而必取一人一姓焉。
-甲书称之为乱贼偷盗仇雠夷狄,而乙书则称之为神圣焉。甚者同一人也,同一书也,而今日称之为乱贼偷盗仇雠夷狄,明日则称之为神圣焉。
-“成即为王,败即为寇。”
-若是乎,史也者,赌博耳!儿戏耳!鬼蜮之府耳!势利之林耳!而陋儒犹嚣嚣然曰:此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伦也!国之本也!民之坊也!吾不得不深恶痛绝夫陋儒之毒天下如是其甚也。
·然则不论正统则亦已耳,苟论正统,吾敢翻数千年之案而昌言曰:自周秦以后,无一朝能当此名者也。
①夷狄不可以为统
②篡夺不可以为统,
③盗贼不可以为统
·统也者,在国非在君也,在众非在一人也;舍国而求诸君,舍众人而求诸一人,必无统之可言,更无正之可言。
5.论书法
·书法者,本(春秋)之义.所以明正邪,别善恶,操斧钺柄,褒贬百代者也。书法善,则为良史;反是,则为秽史。
·《春秋》之书法,非所以褒贬也。夫古人往矣,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孔子岂其为惮烦,而一一取而褒贬之?《春秋》之作,孔子所以改制而自发表其政见也,生于言论不自由时代,政见不可以直接发表,故为之符号标识焉以代之。
·《春秋》,经也,非史也,明义也,非记事也。
·有《春秋》之志者,可以言书法,无《春秋》之志者,不可以言书法。
·今之谈国事者,辄日恨某枢臣病国,恨某疆臣殃民。推其意,若以为但能屏逐此一二人,而吾国之治即可与欧美最文明国相等者然,此实为旧史家谬说所迷也。
-中国古典政治理论(忠臣-奸臣理论)
-求有益于群治也,以此为天职为能事,问能于群治有丝毫之影响焉否也。
·大率一切行谊,有利于时君者,则谓之功,谓之善,反是者则谓之罪,谓之恶。
-试观二十四史所谓忠臣,其能合此资格者几何人也。
-李世民幸而王莽不幸,故魏征幸而扬雄不幸而己。
-至于叛逆云者,吾不知泗上之亭长,何以异于渔阳之戍卒;晋阳之唐公,何以异于宸濠之亲藩;陈桥之检点,何以异于离石之校尉。乃一则夷三族而复被大憝之名,一则履九五而遂享神圣之号,天下岂有正义哉!惟权力是视而已。
-洪则为《国史·贰臣传》之首,史则为《明史·忠烈传》之魁矣。
-问二干年来史家之书法,其有一字非为霸者效死力乎?
·吾非谓史之可以废书法,顾吾以为书法者,当如布尔特奇之《英雄传》
——“以悲壮淋漓之笔,写古人之性行事业,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赞叹舞蹈,顽廉懦立,刺激其精神血泪,以养成活气之人物。”
6.论纪年
·盖凡史必有纪年,而纪年必借王者之年号,因不得不以一为主,而以余为闰也。
·故孔子作《春秋》,首据其义曰:诸侯不得改元,惟王者然后改元。所以齐万而为一,去繁而就简,有精意存焉也
·横繁——竖繁
-一地之中,而并时有数种纪年,固为不便,百年之内,而纪年之号屡易,其不便亦相等明矣。何也?一则横繁,一则竖繁也。
-今吾国史家之必以帝王纪年也,岂不以帝王为一国之最巨物乎哉!
-苟通此义、则帝王纪年之法,其必不可以久行于今日文明繁备之世,复何待言!
·西人之用耶稣纪元
·孔子纪年——用此为纪,厥有四善
-符号简,记忆易,一也。
-不必依附民贼,纷争正闰,二也。
-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油然而生,三也。
-国史之繁密而可纪者,皆在孔子以后,故用之甚便,其在孔子前者,则用西历纪元前之例,逆而数之,其事不多,不足为病,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