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15年12月的笔记,hahah,做一个小搬运工啦。原地址在这里:追风筝的人?卑鄙的我!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文,那就是“忏悔”;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便是“嫉妒”与“懦弱”;一句话的话,那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整本小说的像是一部忏悔录,以“我”的视角,讲述了从认识哈桑开始,到风筝大赛,再到逃离喀布尔,最后收养哈桑的儿子的忏悔录。忏悔的是“我”目睹哈桑被爆菊,却袖手旁观;忏悔的是从来没有真正将哈桑看成伙伴;忏悔的是“我”的懦弱、自私。
嫉妒是万恶之源。
“我”嫉妒着父亲更加在意哈桑,父亲对哈桑视如己出(故事结尾是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而“我”却生怕哈桑抢占了父亲的时间。想起之前放开二胎政策时候,小朋友怕父母生二胎就不爱自己了,用生命威胁着父母,不要弟弟妹妹。可是小朋友真的知道什么是“不爱你”么,每个小朋友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在白纸上记录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朋友的思维。想必大家都有被父母的亲戚朋友们“逗”的经历,“有了弟弟妹妹,你爸妈就不爱你了”,“你爸爸妈妈走了,不要你了,他们只爱弟弟妹妹”,“等弟弟妹妹们出生了,你就会被你爸爸妈妈送去外婆家,再也不会送回来了”,简简单单风轻云淡的一句话,估计亲戚们也不能想象这句话有多么大的杀伤力,其足以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在孩子心中种下了嫉妒、自私的种子。可怕的亲戚们,他们想看到无非就是孩子哭闹一阵,却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嫉妒着哈桑随便打水漂都有七八下,而“我”最多五下。“我”嫉妒着哈桑事情办的好的时候,父亲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而“我”却从来没有过这个待遇。所以,“我”一方面减少父亲与哈桑的交集,父亲让“我”叫哈桑一起去看电影,“我”说哈桑有事;另一方面,“我”努力寻找与父亲的兴趣相关的事情,想通过获取“风筝大赛”的冠军来赢取父亲的好感。多么可怜的孩子,一旦嫉妒开始萌芽,如星火燎原之势,如猛虎般将理性撕成碎片。
因为嫉妒,风筝大赛后,哈桑为我去追风筝,被人被爆菊,“我”目睹着这一切,选择了无视,对于哈桑受辱回来,我又选择了无视,哈桑刻意接近想弥补双方关系,“我”又刻意逃避,甚至把自己生日礼物获得的手表、钱偷偷放在哈桑家,栽赃嫁祸,逼走了40年的老仆人阿里和哈桑。
因为嫉妒,你刻意拿些晦涩难懂的字眼去取笑从未上过学的哈桑,想找回点满足感,找回点面子。自欺欺人罢了。
卑鄙的我,难以置信的是我居然读完了这部看着总觉得很不舒服的小说。字里行间透露着我的自私、嫉妒、懦弱。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仿佛是一个真人站在你面前,拥有着上帝视角你,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恶心着自己。懦弱的是“我”,当俄国兵企图侵犯同车妇女时,父亲挺身而出,我却劝着父亲不要去;当为我无数次挺身而出哈桑受辱时,我又选择了逃避;当哈桑被冤枉偷窃,一家人要搬走时,看着泪眼汪汪,苦苦哀求“阿里不要走”的父亲,我依旧选择了沉默。
懦弱的是哈桑,为“我”用弹弓打隔壁家的鸡狗被自己老爸训斥时,沉默;被“我”冤枉偷盗时,沉默;被侵犯时,看到“我”出现在角落,沉默;受辱后,依旧选择了沉默;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总结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