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回顾了每个人的通过某种特征而触发的特定行为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互惠原则作为后天习得的一种特定行为模式,如何对我们的决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一种特定行为模式——承诺和一致,进一步掌握使他人顺从的技巧。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做一些与我们承诺相一致的事情,这样做会让我们感觉更舒服,拿傅首尔的那个金句讲“维护内心世界的秩序”。例如,当你买入了某个品牌的最新款旗舰手机,虽然他在很多地方表现得不那么尽人意,但你却会比买入之前更加认可这款手机甚至这个品牌,可能偶尔还会向朋友安利它。事实上,一旦做出选择,人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我们甚至会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与之前一样,言行一致这种特定行为模式,是我们通过后天习得的,在社会的整体大环境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大多数环境下,言行一致都是很有价值且极其合适的,依照人们普遍的感觉,言行不一是一种不可取的人格特征,甚至在有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言行一致比做正确的事情还重要。这可能是由于言行一致一般来说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很容易养成自动保持一致的习惯,这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只要我们对事情拿定了主意,就不用再苦苦思考这件事情了。
那么,在承诺一致原则里,什么才是触发这种特定行为模式的扳机呢?那就是“承诺”,承诺代表着选择了立场并公开表明观点。社会学家们的一个试验中,工作人员扮演环境保护组织,上门请受试者在一项要求政府颁布环境保护条例的请愿书上署名,因为没有什么利益损失,88%的受试者都在请愿书上进行了签名。两周后,工作人员扮成另一个动物保护公益组织的筹款员上门筹款,这次的对象一半是上次签署了请愿书的人,另一半则没有,最终的结果是,工作人员从签署了请愿书的受试者那里获得捐赠的比例高达73%,而另一半直接上门筹款的成功率仅有32%。哪怕是这种非针对性的也非主动做出的承诺,也能够极大地影响人们做出的决定:在环境保护请愿书上签字的人相当于做出“自己是环境保护爱好者”这样的承诺,这使得他们在随后的筹款中做出了与之前承诺相一致的决定。
再来,在诱导他人许下承诺之后,对方会不断给自己所作出的承诺寻找合理化的动机,来支撑自己的决定,甚至于在你将诱导他作出承诺的那个诱因撤除之后,对方的承诺依然稳固,并能够使对方照着与承诺相一致的方向作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