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机缘巧合之下拜读了Scalers的新作《刻意学习》,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和《刻意练习》相似的方法论的书,然而读了几页才发现,这从某种意义上是作者的一个小文集。Scalers从三年前开始,坚持每天写作坚持了超过1000天,然后回首总结,把最能代表自己心路历程,或者自己感觉写得最好的一些文章汇编成册,便有了这本《刻意练习》。有人可能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公众号鸡汤文的合辑,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我觉得不是的。就算是鸡汤文,也是作者1000天来每天坚持写下的文章,凝结着作者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思想和观点的变化,与其把它当成一本方法论的说明书,教我们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倒不如把它当作一本游记,记载着作者坚持1000天以来的心路历程,这种经验对于我这种几乎没有刻意去坚持一件事的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的一种观点是“持续学习”,做一个“四阶学习者”,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直到1000天甚至更长,坚持下去,迟早会量变引起质变。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观点,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直到一万小时定律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能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呢?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在情感上对强及时反馈的需求实际上是很高的,每个人都恨不得学习个十几天就能变成某领域的专家,所以如今各种“三十天包教包会”、“20天从入门到精通”的书才大行其道。但是,强及时反馈在学习上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一门学科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它内部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各种知识环环相扣,而且每个知识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都是崭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融会贯通。所以真正能“精通”某一学科甚至某一领域,除了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还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经常会陷入“我学了那么久怎么一点进展都没有”的困境和自我怀疑之中。我自己就有很多这方面的失败经验,在某时某刻的某件事可能突然激发其自己的一些激情,决定要去学一些什么东西,但是当激情退却之后,进入了初学者的瓶颈期,初步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真正的面貌,感觉学了很多但是又感觉什么都不会,于是最终便再也没有动力去学,或者又点燃了学其他东西的激情,而关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则不了了之。
所以对我而言,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四阶学习者”的概念,而在于作者作为一个“四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分享。他在坚持的过程中可能也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必然会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造成的障碍,但是他都克服了,并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在他最终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之后,确实让我们觉得他成功了,他变得很优秀了。反观自己,我是一个典型的知识面广而不精的人,如果说作者是一个T型青年,那我大概是一个一型青年:什么东西都懂一点,但是什么东西都不精通,俗称“万金油”。我可以很容易地在别人脑海中建立“哇这个人怎么什么都懂”的形象,但是却很难在一些专业问题上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在这方面也只是比一般人多懂一点而已,忽悠外行可以,但是在行家眼中,我也比外行好不到哪里去。就像万金油,什么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头疼脑热它都能治,但是都治不好,所以现在在市场上依然是3块钱一瓶的便宜货。这是需要我反思并提升的,即所谓“构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把那一竖发展出来,从而从“一”型变成“T”型。
换个角度想,其实我自己最近也无意识地进行了一次“四阶学习”,就是从研一开始的健身。这个学习过程确实让我变得更强壮,更健康,更与众不同了,这一次“四阶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我并没有真正把它当成一项“学习”来做,所以在有些时候并没有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观我的健身小伙伴,他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学习”来进行,除了每天晚上去锻炼之外,还会查阅论文,用各种方法和职业选手学习,甚至还参加了专业的比赛。因为他更认真,所以在这一段的学习中,他获得的成果比我更好。所以,对已经在进行的学习而言,我要用更好的态度去认真对待,而对于打算开展的学习而言,首先我还是要去稍微评估一下学习的东西对我之后到底有没有帮助,如果确定有帮助,那我会果断开始,用最专业的态度去学习,比如写作,比如说话。这是我坚持持续写作的第五天,我会把这一工作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