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案例引起很多人关注:江苏女孩徐艺丽,嫁给门不当户不对的董岗彪,在娘家人倒贴买房的情况下,却最终被强势凶悍的婆婆刘秀英杀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案呢?背后的因果逻辑值得所有人警醒:
婆婆刘秀英,三次婚姻均以失败告终,含辛茹苦将儿子董岗彪带大,全力以赴送其上学。董岗彪好学也争气,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入职常熟市某理工学院。儿子工作稳定后,刘秀英便从山东农村来到常熟,住进学校分配给儿子的职工宿舍。
董岗彪在一次青年教师活动中认识徐艺丽,两人相爱相知结为连理。婚后,董岗彪搬入徐艺丽的宿舍,自己的宿舍留给母亲住。但刘秀英不愿意,非要搬入两人的小家,而且要住入两人的卧室。
这是婆媳俩的第一次交锋,徐艺丽让董解决,但董从小听妈妈话,根本不敢违拗,最后以徐艺丽委屈隐忍为结果。之后,为了摆脱刘的纠缠,徐的父母帮着小俩口买了新房,刘照样搬入一块居住,并且在徐的步步退让中愈加嚣张跋扈,经常趁读博的儿子不在家,将儿媳妇锁在门外。徐艺丽若当着丈夫的面和婆婆争执,刘就借故发疯,寻死觅活。失去判断的董将婆媳矛盾全部归咎于妻子,对妻子大打出手。
当徐艺丽意识到与丈夫无法共同生活,产生离婚念头后,刘迅速行动,买来汽油,准备刀子,最后将儿媳妇残忍杀害。
为什么要说这个案例呢?对照《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这本书,我们会发现行凶者刘秀英的步步紧逼,一点点蚕食着儿子儿媳的生活空间,也在侵占着他们的心理空间,控制、占有、直到完全握有掌控权,但她还不满足,对于即将逃离自己控制的儿媳妇进行了杀害。
追根溯源,悲剧的发生其实早在母子共生的那些年就已经种下了因,强悍的母亲将儿子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掌下,早已将儿子独立自主的内在品质剥夺得一干二净,所以董从始至终都不过是她的傀儡。徐艺丽爱上了董,却不愿做同样的傀儡,于是遭到了最严厉的惩罚。
话题终于回到我们继续探究的主题:空间和接纳。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善意的词:原初的爱之空间。
“原初的爱”是指养育者对孩子天然就有的温情及爱孩子和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是人类情感发展的源头。
“原初的爱”不仅指我们有爱孩子的能力,还意味着我们有爱自己的能力,有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原初的爱”是我们自我空间的基石,它将给我们的生活赋予全新的意义。
对照“原初的爱”,我们很清晰地可以看到刘秀英对儿子儿媳妇都是基于控制的私念,她没有爱的能力,更无从谈起架构孩子的内在成长空间和接纳,她的自我空间异常强大,但里面充满了各种对生活的抱怨、对男人怨恨的执念、对生活不易的吐槽、对儿子言行的控制,不是狂风暴雨就是电闪雷鸣,没有半刻的温馨和舒适。表现在生活里就是无处不在的攻击和控制。
不少人固执地以为:我是你的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你好!这样的观念毒害了很多本应自由成长的心灵,制造了很多诸如董那样的提线木偶。
其实,做父母,并不是养育孩子过程的单方面付出,而是我们的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新的成长机会。成为足够好的父母,不仅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足够好的成长空间,也会拓展我们自己的内在空间,养育我们内在的“孩子”,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共同成长。
那么,优质的内在空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