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学过专业的心理,也没太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我二十多年的生命里,没有走过多远的路,也没看到过多大的世界,正因为自己对外在探索与认识存在局限,才会觉得转向内心的求索会更有归属一些。
然而,经过了很多事,见过了不少人之后,意识到我们的内心可能比宇宙还深不可测,人与人的相遇,就像宇宙间各行其道的星球突然碰撞,擦出火花,然后更改运行轨道,不知是往前还是退后,消失还是滞留其间。
陈韵如,就像是宇宙间远离群星的一颗黯淡的小行星,孤独地在自己的轨道上慢慢地运行着,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徘徊着。
终于,李子维来了,她眼前一亮。
一颗黯淡的星球,突然有了想要靠近火光的欲望。
于是她一点点靠近,了解,试探,她喜欢他,他就是这世上唯一的光。
但其实,莫俊杰是最先关注陈韵如的那个,因为小时候的经历,长大后的莫俊杰对安静孤僻的陈投以关注,他也想靠近她,了解她,但是一直没有勇气,直到被李子维发现,李子维就为好朋友主动搭讪陈韵如,就这样产生了联系。
慢慢认识了解之后,两个男生和陈韵如都说了自己的秘密,获得了她的一点点信任。在这里可以看出,陈韵如内心是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与理解的,只是她自己没能迈出那一步,需要有人主动找她,告诉她:我们都有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做朋友的。
青春期的男生女生,成为朋友的第一步是分享各自的秘密,手握各自的“把柄”。
关于这一点,经历过青春期的我们都深有同感,共同的小秘密是开启一段友谊的钥匙,比如告诉对方喜欢的人是谁,偷偷收藏的东西,遇到最窘的事情,哪个学科成绩最差,喜欢的动漫或影视角色等等。
陈韵如喜欢李子维的阳光开朗、大胆活泼,这些性格特征与她是完全不搭调的,当一个内向孤僻甚至自闭的少女开始主动去了解一个突然闯进她生活的男生的时候,她对李子维的形容是“莫名其妙”。
外向活泼,勇于在人前表达自己的李子维,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地吸引人。
陈韵如想要了解他,带着好奇的喜欢,喜欢着李子维。
当最后看到陈韵如以“黄雨萱”的身份去喜欢李子维的时候,很多弹幕谩骂她不要脸,但很少人看到她的卑微与渴望被爱。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经意就想到念中学的时候,班上总有那么一两个不爱说话的同学,对于连上厕所都能呼朋唤友的同学来说,靠近不爱说话的他们有点尴尬,所以当看到李子维和莫俊杰能够与一个不怎么熟络的女生搭讪说话的时候,我在心底问自己:怎么自己就没那个勇气?但我又想:他们或许只是想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真的是这样嘛?
在中学时期,很少有同龄人会去关注身边不爱说话的同学,大家都忙于学业,忙于早恋,忙于喷发各种青春期的躁动,内向孤僻的人,很少能引起关注。而像陈韵如这样的身边连一个可以称作朋友的人都没有的人,他们是怎样度过青春期的呢?又是怎样忽然打开了心扉,接受世界的善意与温暖呢?又或者,从未打开过,一直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会怎样呢?陈韵如是如何成为这样的“陈韵如”的?
1. 家庭原因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陈韵如之所以会这样内向孤僻,家庭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父母从小分居,争吵不断,父亲在外负债累累,母亲做着被人瞧不起的工作,陈比较敏感,从小就懂得这样的家庭会被人瞧不起,后来她母亲说起有一次在店门前看到女儿路过招呼她,陈韵如假装没看到就溜掉了。
家庭所带来的羞耻感可能让她一直抬不起头,父母分居,后来离异,在询问女儿想要跟谁的时候,陈韵如突然就爆发了:你们问我是因为你们谁都不想要我!
敏感脆弱又倔强的陈韵如,她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她会“知道”父母俩人都不想要她?
她以为自己胆小内向、不善言辞、古怪孤僻,这样的孩子是被人欢喜的,而这只是她根据一些事情来做的猜测,她觉得大家都喜欢活泼开朗积极乐观的人,不会喜欢自己,她内心投射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
2. 自身局限
陈韵如从小就很懂事,学习努力,勤奋打工,慢慢存钱,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脱离家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为了破除自己的困境,是有努力过的,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从小就知道独立的重要性,只不过在这条寻求自由自我的道路上,她太孤单了,加上又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别人对她的认识就只剩下孤僻阴郁的背影了。
那陈韵如自身的原因有哪些?
首先是逃避问题。
在父母想要与她沟通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她害怕面对现实,害怕做选择。
其次是自我存在感特别低。
陈韵如敏感又脆弱,不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以自己的想法来揣测别人的意图,一直以乖顺示人,其实她非常渴望父母的理解与关怀,也渴望自己成为那个父母争着要的孩子。
陈的自我存在感特别低,在她眼中,父母都是不想要自己的,自己是被选剩的那一个,父母不爱她,所以没人选她。
再次,她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这个家往后的命运。
在面对以后可能发生的危机时,她想到的是一个人搬出去住,她没有想到父母,没有想到其他的什么,她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
在面对问题时,一个17岁的少女兴许不会想到太多理性的解决途径,当27岁的黄雨萱穿越到17岁的陈韵如身上时,面对她家的情况,可以很坦然的接受并从容应付,这是一个27岁有着几年工作经历与社会经验的成熟女性可以做到的,放在17岁少女身上,“理解”与“包容”这样的字眼对她来说似乎太远了。那么学校和社会层面呢?
3. 教育层面
在我们的教育里,成绩被看做是一个学生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所以当我们努力学习,争取将排名一点点拉到前面的时候,我们被忽略了什么呢?
被忽略了自我价值的认同。
陈韵如在以“黄雨萱”身份生活的时候,身边的人对她表示友好,她陷入自我怀疑中,以黄雨萱的面目示人,却听到多次旁人说以前的你超讨厌的,现在就很好,千万不要变回以前的你之类的话语。
别人的否定,加上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无法存活在这个世界。最终,陈韵如在选择自杀来结束一切的时候,撕心裂肺地道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好像在我们的教育里,成绩比“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更加受到关注,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对孩子对学生的关注总是落在成绩上面,早恋不行,因为会影响成绩,梦想不行,因为也会影响成绩。
回想自己的整个中学生涯,被教育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升学考试,以至于到了高三,很多人为了高考而辗转难眠,高考落榜之后,难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因为高考不好而抱憾终生,没能从阴影里面走出来。
过度关注成绩与升学而忽略自我价值认同,最终导致的是面对人生困惑与自我矛盾时无法正确地排解。教育带来的只是成绩这些表面的数字,老师平常讲的最多也是如何考到高分,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学校是个小集体社会,很难顾全到每个学生,最惹老师注目的无非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和纪律差的学生,而一般偏安静内向的学生在班级里毫无存在感。
4. 社会风气
喜欢八卦谣传别人的人,这真的是伤害很多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杀手之一。
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总有那么些喜欢捕风捉影爱传八卦的人,大概是小说电影看多了吧,喜欢猜想臆断,以自己亲眼看到的一些表象胡编出一出狗血的剧情,用来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直接当面取笑。
遇到李子维和莫俊杰是陈韵如很大的幸运,放在现实中,很少有人会为一个女生出头,为她出气,殴打喜欢八卦的男同学,呵斥嚼舌根的女同学,现实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漠视。
种种原因造成了陈韵如这样的安静内向孤僻的女生,除了莫俊杰,几乎人人都喜欢黄雨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黄雨萱,如果你遇到“陈韵如”,你会和她成为朋友嘛?
像陈韵如这样内向的女生,如果不主动与人交谈,每日课后都带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果还在问着“我为什么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朋友的朋友”这样的问题,那么勇敢摘下耳机试试,听听周围的声音。
这个世界是不是对内向者不够友好?
我不敢说,起码我会觉得需要大家勇敢一点点,如果你内向,那么不妨听听周围的声音,尝试加入,如果你外向,那么可不可以关注一下周围偏安静的人,主动邀约一下,分享生活。
内向和外向,只是性格不同,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保留自己最舒适生活方式的权利,如果一个人可以快乐自在那就一个人,如果和大家一起玩可以快乐自在那就多交些朋友。
不用刻意去寻求“孤独”,那没有多高级,也没必要说“一群人狂欢的孤独”,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罢,孤独是有的,没有人能彻底地了解并接受另外一个人,我们需要的是包容彼此的特质,尝试理解,求同存异。
文章发于公众号:敢问
公众号简介:问题青年的每日一问,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就知道你会来
为着某个问题
或者已有答案
答案不唯一
欢迎你提问
也期待你回答
尊重内心,尊重常识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