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廪丘之乱到底是谁平定的?熊老师通过对不同版本中的史料分析,提醒我们该以怎样的姿势读史?
答:1、廪丘之乱到底是谁平定的?
——疑窦重重,说不清是谁平定的。
《古本竹书纪年》采取的是魏家的视角,虽然提到了三大家族联合作战,但把自家的统帅摆在第一位,似乎他才是联军主帅,最过分的是根本没提韩家统帅的名字。
《吕氏春秋》采取的是赵国的视角,完全没提联军合作的事,仗全是赵家派孔屑带着勇士去和齐国拼命的,一战就消灭齐军三万人。
《淮南子•人间训》采取的是齐国的视角,给人的感觉是括子一计定天下(事实是,括子的敌情分析根本就没法成立),仗还没怎么打起来,矛盾就被巧妙化解了。在轻描淡写的笔调里,怎么看都不像在战场上死掉了三万子弟兵。
2、熊老师通过对不同版本中的史料分析,提醒我们该以怎样的姿势读史?
直接引用原文:
“提醒你注意,视角不同,同一段历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历史最能迷惑人的地方,就是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情感和立场,自觉不自觉地就会贬低别人,夸大自己。”
“当不同的讲述版本同时存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彼此参照,力求可以不偏不倚、兼听则明,而一旦有些版本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没能流传下来,只剩下唯一的版本,我们也就只能姑妄听之了。
雪上加霜的是,一个版本流传的范围越广,流传的时间越久,权威性也就越高。”
二、《汲冢竹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何到了北宋,这部书基本上算是失传了?如果我们想知道某个朝代都有哪些书,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什么?
答:1、《汲冢竹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是一部魏国的编年史。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出土,一共13篇,以魏国的视角记载历史,从夏朝记到战国。
《汲冢竹书》中,“汲”表示出土地点“汲郡(今天的河南汲县)”,“冢”是坟墓的意思,“竹书”就是竹简。
2、为何到了北宋,这部书基本上算是失传了?
——在宋朝那些目录学名著里,都见不到《竹书》的身影。
失传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是战乱不断,书籍很难保存;
另一方面是《竹书》的内容和人们的固有知识,尤其是和儒家的知识谱系冲突太大,天然就会惹人反感。
比如我们熟悉的尧舜禅让,这是何等高风亮节的故事,《竹书》却说舜是靠武装政变上位的。
所以到了北宋,这部书基本上算是失传了。
3、如果我们想知道某个朝代都有哪些书,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什么?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去看正史里的“艺文志”。
比如,上面提到的,在宋朝那些目录学名著里,都已经见不到《竹书》的身影了。
但《宋史•艺文志》开列宋朝存在过的历史书,有“《竹书》三卷”。
(这就是说,原本13卷的《竹书》到了宋朝就只剩下3卷了。)
三、简述《古本竹书纪年》这部书的来历。《今本竹书纪年》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王国维如何评价它?
答:1、简述《古本竹书纪年》这部书的来历。
先是,历史学家朱右曾用上“辑佚”的笨功夫,把晋朝以后,宋朝以前的书籍里引用《竹书》的内容一条条摘抄下来,重新编辑整理,编成一部《汲冢纪年存真》。
然后,王国维又在《汲冢纪年存真》的基础上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2、《今本竹书纪年》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是南宋时出现的一部完整版的《竹书》,让人既惊且疑。
3、王国维如何评价它?
首先,王国维将自己在《汲冢纪年存真》基础上编成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特意强调书名里边“古本”两个字,是为了区别于南宋出现的那部可疑的完整版《竹书》,从此以后,前者被称为《古本竹书纪年》,后者被称为《今本竹书纪年》。
其次,王国维写了一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条分缕析,几乎重现了《今本竹书纪年》的伪造过程,最后的结论是:这部书可以直接扔了。
四、联系昨天专栏“019 周威烈王的真实处境怎么样?”的内容,简单回答为何轰轰烈烈的“三晋伐齐”事件,《资治通鉴》完全没有记载?
答:一是“田氏代齐”事件,符合孟子的“民本”思想,但却是司马光眼里的乱臣贼子成功上位,不符合“资治”需要。
二是,“三晋伐齐”事件,史料记载均无法采信,不符合司马光脚踏实地编史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