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开始形成社会分层,同经济分层一样,社会分层也越来越明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级:
1. 底层阶级
底层生活的人,一般教育思维受限,认知水平不足,所以把握世界的信息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在《我在底层的生活》书中有一个例子:一个日薪45美元的女工,宁愿每天花40美元住旅馆,只剩下五美元供日常开销。也不愿花1000美元的定金去租房,芭芭拉问她为什么不租房住时,她回答:自己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
芭芭拉想其实不管怎么去借,去想办法弄到这1000美元的租金,她的生活就会向着良性循环发展。只是她们没有这样的认知。
于是芭芭拉在书中写道: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贫穷的人,因为缺乏认知水平,看到的地方只有眼前的一点点,所以认知只能被困在眼前的这一方土地上。
2. 中层阶级
中层阶级与中层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层阶级能比底层阶级看的更远,对孩子的教育及发展也要求的更多,看的相对就远了很多,但中层阶级的人,多忙碌的生活中享受着一些物质的回馈。但他的认知水平也不断的固化,形成了中层阶级的认知水平。正如大家对潘石屹、张欣夫妇向国外大学捐赠,陈启宗向美国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柴静向国外捐款的看法。大多中层阶级的人对此都持谩骂的态度,会问:有钱跑去国外捐给别人,为什么不捐给自己国家的大学?
首先,这种捐赠对后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因为外国大学一直就有捐款的传统,他们大多运营都是通过捐款。通过校友、社会各界,所以他们录取也是很有偏向,陈启宗捐款后,紧接着就有了回报,那年录取人数就多了一些。有人说:一代是哈佛,代代是哈佛。潘石屹、柴静他们捐款是正确的,是为后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也正是这样一代代积累下来的。
这也是认知水平的不足所导致的阶层固化,不能达到顶层认知的水平,就不能真正理解那些顶层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3. 顶层阶级
顶层是很少的人才能达到,真正顶层人士都是具有超越自我的认知,超越世界的格局观。真正的精英阶层,并非完全由财富与社会地位、权力这些因素决定,而是由以下几点决定:
第一点:他们应该以文化知识水平为起点,知识是认知水平的基点,没有一定的知识累积,那么纵使再有钱,也只是土豪。
第二点:拥有中产以上水平的财富;只有财富自由才能去更好的提升自己,去学习,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处于顶层水平上。
第三点: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形成了独特的存在,一定要有自己突出的能力。任何顶层精英都是在能力与实干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第四点:对社会有一颗奉献的心,并热衷慈善活动,且付诸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