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于一些苏联时期的文化、娱乐、民众生活等民众的实际情况非常感兴趣,就是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为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两国在上个世纪中叶都应该拥有相似的经历。在我国经济困难的时期,同样也应该是苏联经济困难的时期,计划经济的失灵应当同样会在两国出现的,而不仅仅出现在我国。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苏联时期的经济统计数据,回看之前的看法多么的一厢情愿和天真。即在1970年,苏联当时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593.74美元,而此时的中国人均GDP不过112美元,两者之间相差10倍之多。直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人均GDP稍微超越俄罗斯一点点(数据来源网络)。
换句话说,苏联人民虽然拥有着与中国同样的意识形态,但事实上苏联人民远远过的比中国人民要好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开始关注苏联时期民众的基本生活形态,计划经济在两国同样都出现了失灵的状态,但是两国有截然不同的现状。
苏联人民生活的方式大致我们可以通过今天俄罗斯民众的状态来想象,不过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苏联时期民众的文化娱乐方面的状态,比如媒体、电影等等。当然今天我们看到俄罗斯的媒体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比如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以及卫星通讯社。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曾经讲过一句话,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艺术。列宁的这句话成为苏联电影界的重要的口号,被引用到苏联的各个出版物以及文艺活动当中,将电影从一般的艺术形式群体当中单独拎出来,赋予超越一般大众艺术的重要地位。2018年我国在文化领域也发生类似的事情,就是在机构调整当中,将原属于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的职责划归到中宣部。
在列宁的电影理论指导之下,苏联的电影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巨大的爆发,很少有国家可以与苏联电影工业规模的相抗衡,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每一个都拥有自己的电影制片厂(20世纪60年代,苏联全国拥有42家制片厂),即便是好莱坞也非常羡慕苏联的电影盛况。在1968年,电影的全年票房剧增到40亿张门票(苏联时期的电影票房统计只统计电影票张数,而像其他国家一样统计金额)。假如按照今天的每张30块钱来计算,苏联当时全年票房已经达到1200亿元,而2018年中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是609亿元。这也足以说明,当时苏联的电影市场的繁荣、疯狂程度。
当然并不是说苏联电影一直如此,在斯大林时代的电影受到严格的管制,尤其是30年后新经济政策的结束以及对于电影艺术领域的极度控制,苏联电影的数量、质量迅速下降。从1930年代的128部锐减到三年后不足30部,在1951年最低谷的时期,当年只生产了9部电影。这种状况直到斯大林去世才发生改变。
电影政策的变化最初从改变电影的管理机构开始,将斯大林时期的电影摄制艺术部解散,电影划归文化部管辖,后来苏联电影界人士认为苏联的电影不够受到重视,游说将其单独管理,终而设置了国家摄影委员会(这一机构直至苏联解体而终结)。但是委员会并非一直都没有变革,最大的变革发生在1972年,国家摄影委员会的主席从苏共中央委员会电影分部直接派人。这就显示出苏联当局对于电影这个类别的艺术越来越加重视的趋势。
虽然苏联上下在电影上投入极高,无论是从业人数、政府补贴、投入精力,人们对于苏联电影界给予厚望,但是苏联电影的影响力一直不及西方,哪怕是在苏联国内,好莱坞的电影常常能够随意就打破记录,甚至是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也在国内常常引发轰动。很多小孩被好莱坞的电影迷到不行,常常在家里扮演电影中人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更是微弱。
苏联电影在市场并不成功,为什么依旧能够激发大家不断的投入到电影的创作中去,主要在于苏联的分级管理评价制度。国内的创作的电影被划分为五个等级,级别越高国家就会给越多的补贴,很少有电影会得到最低等级的评价,不少电影哪怕在市场丝毫不赚钱,靠补贴就能够赚不少。
苏联时期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受到的干预过多,很多的部门、官员都可以对于电影提出意见,使其最终死在送审的途中。有时候一部电影的通过又显得莫名其妙,或许是因为官员的家人非常喜欢电影中的某个主角,这部电影就会获得生机。
电影在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被当做艺术认真对待过,有时候政府从电影票房中获得财政收入,有时候,电影成了意识宣传的工具,有时候电影成了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总之这个时候电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