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eparation》,片名,伊朗,不断印刷的证件,移民,开片五分钟,我的脑海中已经构思了这样一个故事:战乱与动荡的大时代下,一对夫妇分离两国,就此展开各自际遇,暮年重逢,往事厉厉,两行热泪下。
自己会产生这样的第一印象,应该也是收了许多电影的各种奇遇之毒,这部电影于我,也算是一路打脸,每当我觉得差不多该来个转折时,故事的发展,却总是异常现实。这部三十万刀投资的电影,如此中立的,把故事质朴讲完,甚至连背景乐都不加一首,真的做到了故事全靠叙述,表现全靠眼神啊。
一次夫妻的分别,两个家庭就此纠葛在一起。坚持要求移民并且带走女儿的西敏,不愿离开家乡抛下老夫的纳德,十一二岁接收良好教育的特梅,勤劳善良处于弱势的女佣瑞茨,可爱伶俐的瑞茨女儿,有些凶相还入过狱的瑞茨丈夫,这些人物很容易在刚出场的时候就被我打上标签,并对这个人的善恶做出评判。然而看到片尾,自己才终于释然,这些电影中的人物,和我身边的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善良总是占据着绝大多数时候,只在很少部分的时候,即便面对着信仰的《可兰经》,也会做出一些欺骗,这些偶尔的欺骗,带来的伤害延绵长久。
特梅问父亲为什么要欺骗的时候,纳德说如果不欺骗的话,老父亲与小女儿都会面临无人照顾,自己无法保护他们。如果不欺骗的话,代价太大,超出承担范围。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欺骗,撒谎者觉得说出真相的代价超过自己的承担范围,教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就是:
“作业做了吗?”
“做了。”
“做了怎么不交。”
“没带。”
“没带就是没写。”(注: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道理的。)
“我真的写了。”说着说着,自己哇的哭了。
小学生觉得不撒谎的话,会被责罚,就撒了个慌,可怕的是,孩子越说越觉得是真的,连自己也信了,被骂了觉得委屈,就哇得哭了。
片中还有一种欺骗,是有些无意的,就是瑞茨的“我有些疑虑”。很多时候答案如果是模棱两可自己也不清楚的,就会愿意更相信对自己有利的那一个吧。我有些疑虑,我当时有些疑虑,脱口而出一个谎言,都是很常见的,只是在那之后,却总没能及时补救,反而为此赔上更多的谎言。
为自己撒的谎道歉,好像真的很难。
三年前,自己就跟朋友谈论起写影评的想法,后来为此还试图系统的去看各个导演的作品,但未能坚持,自己也完全不懂镜头手法之类较为专业的东西,就放下了。
现在比起当时,专业性上是完全没有进步的,只是想着如果不开个头的话,估计永远不会开始了。就从小学阶段起步吧,每部只抓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