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过素斋,是在家乡一家很有名气的素斋堂。
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记得那儿的素斋,看食谱是看不出来“素”的概念来,因为每一道素菜都有着荤菜的名字,也有着荤菜的模样,只是细细品味可以尝得出是豆制品的冒名顶替。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只是不清楚为什么素食非要取个荤菜的名头,哗众取宠,抑或是便于推介。
那一次后,我以为这就是素斋了。
相信缘分。上一次用素斋,还是请W老师远道而来,讲一堂有关情绪管理的课。知他在佛学上术业专攻,造诣颇深,而平时相处,宽厚谦逊,平易近人。与老师相识十几年来,虽见面甚少,但每逢特别的日子,总要发个短信或微信,见信如面,道一声吉祥。
此次来杭,W老师正拖着行李箱去某著名学府授课,课后还要急着赶航班外出。听说我们在杭州,又联系了灵隐寺的友人,使我们能够在短短的半日时间里,对灵隐寺及法师们的修行、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古代得康熙皇帝赐名,近代有周总理保护的灵隐寺,整体建筑及佛菩萨造像非常完好。飞来峰的弥勒佛坐像生动传神,特别喜庆,看得出那种宽容豁达的魅力。灵隐寺的韦陀菩萨造像据说是整块樟木雕成的,不知现在还能不能找到这么高大粗壮的香樟树?宋代的石塔至今保存得如此完好,那时没有吊运工具,一层层石塔的垒砌彰显了古人的建筑智慧。贝叶经、董其昌手抄《金刚经》让我们了解到佛寺的悠久历史、灿烂辉煌和丛林地位。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斯人入魔道。”济公活佛在此间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那位扫地僧,也是了不起的传奇人物。应该都入了五百罗汉之列。
路过般若堂,门前的地面正在翻修。只有几个工人在忙碌工作,没见到做功课的僧人,或是时间不对。门柱上贴的红纸对子有些掉色,但仍清晰可见“念佛是谁”、“照顾话头”的墨迹,充满禅机。
灵隐寺最是好去处。花草竹木,绿意盎然。鸟鸣蝶舞,自然和谐。造像端庄,殿堂巍峨。一进进大殿走过,外面的喧嚣逐渐尘落。心安下来,静下来,时间也过得飞快。
从寺院出来,刚好到饭点了。想起W老师,就想起应该再吃一次素斋。可又不好意思开口,在寺院叨扰一餐素食。一则,已然出了寺院。二则,也对寺院斋堂的诸多规矩有所耳闻。
寺院的斋堂是僧人们用斋的地方。祖师有云: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所以,斋堂又称作“五观堂”,提醒修行之人时时处处皆可修心进道。用斋,也就是过堂,应当收摄自心,不分别、不执着于食物的色香味。用斋前要念诵《供养咒》,斋后念诵《结斋偈》,而过堂仪轨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也就是说,用斋时要安静,要端坐,不说话,不挑食,不浪费。
到了寺院,体验一下素斋,想法是好的,但就是太突兀,太冒昧了。
还好,寺院近处就有一家素斋。虽说有些贵,但环境、心境都好,又有氛围烘托,不远千里,既来之,则安之。
斋堂很静,因天色已晚,只有我们一桌。
一张八仙桌,几把圈椅,一个精致的小铜瓶里几枝素雅的插花,琉璃盏里跳跃着红红的烛火,每个餐位旁都摆放了一本赠书《佛教基础知识》。
服务员是一个南方女孩子,豆蔻年华,眉眼清秀,总是带着一丝微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
她先为每个人上了一杯茶。“这茶是九曲红梅。和我们的西湖龙井是同一种茶叶,只是用了红茶的加工方法。请您品尝。”
“你把茶壶放这儿吧,我们自己倒茶。”“没关系的。那边有茶炉,随时热着茶呢。”女孩子笑着答到。
“接下来,我们的素斋一共有10道菜。每一道菜,都是我们家厨师潜心研究、精心烹制的。请您稍等。”
这是一餐非常讲究的素斋。
像西餐一样,采取分食制,又是一道道上菜。从第一道开始,佛缘相会,松茸菌菇汤,蜜汁茅刺菇,菩提沙拉配牛油果,自制牛肝菌豆腐,雪菜春笋片,水煮罗汉面,银耳炖雪梨,甜品叫美点双辉,果盘叫一帆风顺,一道道素食下来,摆盘养眼,美味可口,真是功德圆满。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自制牛肝菌豆腐和罗汉面。前者有些微酸的口感,问了才知道,点豆腐既不用石膏,也不用卤水,用的是葡萄糖酸,点出来的豆腐微酸,嫩滑。配上切碎的牛肝菌调制的卤汁,别有一番滋味。后者吃起来很香浓,因为制作面条的面粉是用豆浆和的面,煮好的面条用调配的麻酱来拌面。吃起来既有麦香,也有豆香,更有芝麻酱香。
看着每道菜量不多,但是一道道吃下来,不仅吃的好,也都吃饱了。
应该说,这是一餐华丽的素斋,适合我这等世俗之人。毕竟,素还是素了,只是仍执着于色香味。
往回走的路上,晚风轻拂,树影婆娑,走起路来,神清气爽。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法师说的一句话:正是你前世在这里做了一些事情,才有了今天的这顿斋饭。
我想,前世在此,一定是做了好事。
是的,好事要坚持一辈子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