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为数不多的,让我先看完电影,再看到原著的一部小说。
迈克尔·坎宁安(也译成迈克尔·康宁汉)的作品——The
Hours中文译名是《时时刻刻》。
最开始接触这部电影,是因为可乐宝大二的时候选修了“女性学”这门课程,老师强烈安利,并且还把观影作为我们课程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你可以预见,这部作品,多多少少和女性有关。
当年课后,我就上网找度娘查了查关于这部作品的资料。百度百科告诉我:
本书是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女性生活状况的小说。主人翁是三位女性,其中一位是真实的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其他两位是虚构的人物。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失落、希望、恐惧、爱和生活的作品。
既然说到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就顺带地提一提她的代表作品《达洛维夫人》。这是一部杰出的意识流作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来读读看。
《时时刻刻》这部作品和《达洛维夫人》渊源颇深,所以,两部小说可以相结合着来看。也可以说,《时时刻刻》是一部向弗吉尼亚·伍尔芙致敬的作品。
故事并不复杂。(如果不喜欢看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么可以考虑看看电影,电影还算贴近原著)一共有三条主线,叙述了三个女人的一天:
第一条线是:20世纪20年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真实存在的)正在伦敦市郊的里士满休养,在治疗自己神经衰弱的同时开始构思创作自己的作品《达洛维夫人》,但是对生活的恐慌却时刻与敏感的她如影随形;
第二条线是:20世纪50年代,布朗夫人(虚构的)她是一个家庭主妇,怀有身孕,正在阅读伍尔芙的作品《达洛维夫人》。索然无味的生活使她产生强烈的绝望感,但却逃离不开这样的日子,所以心灰意冷之时,她甚至企图通过自杀结束一切;
第三条线是:20世纪末,克拉丽莎(也是虚构的人物),她是一名中年女编辑,这一天她在为她的艾滋病好友(布朗夫人的儿子)筹备举办晚会,却意外目睹了他的自杀。而在后文的交代中,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坎宁安的生花妙笔了,他设置克拉丽莎这个角色,不论是对名字(达洛维夫人名字就叫克拉丽莎),还是对经历等等的巧妙安排,都体现了他的别出心裁。
因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让这三个女人,都与《达洛维夫人》这部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让这三个身处不同时代的女人能够和谐地存在于同一时间维度中。也因此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得以采用平行叙述的方式来把握和思考女性的自身价值和生活本质。
这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和“福克纳文学奖”双项殊荣,在文坛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非常非常高,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母体小说《达洛维夫人》。
《纽约时报》评价《时时刻刻》这部作品是:一部对伍尔芙的致敬之作,但坎宁安把伍尔芙带进了自己的世界,一个充满了世纪末的危险,但也有珍贵时刻的世界。
除却构建了20世纪女性精神史这方面的贡献之外,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也是亮点满满的。甚至可以说,极富诗性的语言是让它广受赞誉的一大原因。
因为故事情节不复杂,所以坎宁安几乎完全是依靠充满魔力的文字,将伍尔芙敏感、脆弱和孤傲的心灵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读者们正是通过坎宁安出彩的文字描写,才得以洞见三代女主角充盈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书中所阐述的女性主题。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部作品的,不论是书还是电影,我都看了两遍。说它能够启发多少形而上的思考,就太忽悠人了。
但是不可否认,这个故事,确实把不同时代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表现了出来,特别是那种沉闷压抑感的表达,确实很容易打动人。同时该作品还专注于女性自身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探讨,这一点,也比较难得。
先看电影的话,一开始可能会看不明白导演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但是看第二遍的时候,就基本能够理解导演的意图了。当然,如果你先看书,再看电影的话,在理解主题方面,相信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祝好,我是可乐!希望你能喜欢今天推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