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妈妈:今天闺蜜和我电话沟通,讨论了她二岁多的女儿萌萌在幼儿园前段时间发生的小故事:那天,萌萌在幼儿园操场玩的太高兴,来不及去洗手间,结果就地拉了臭臭,就在老师去给她拿裤子的时候,她把自己的臭臭包了起来,老师回来是发现臭臭不见了,就以为是打扫卫生的阿姨来收拾了。在卫生间里,老师帮她洗屁股,她告诉老师,臭臭已经被她扔了。拉完臭臭后,她也没让任何人动过她的小书包,包括平时可以动她书包的老师也不行。幼儿园的老师都知道她这段时间一直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太留意。放学回家后,妈妈打开书包一看,大吃一惊,原来萌萌把她的臭臭带回了家。在问孩子原因时,孩子的回答居然是:“这是我的。”
自我意识的产生
在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许多妈妈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决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就立刻说:“我的。”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可乐在户外玩耍的时候,经常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不由分说的抢过来,而且还振振有词的说:“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我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的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做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意愿、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自我的诞生
婴儿出生时同世界是一体的。但是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量的。自我就是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2-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因此,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那个阶段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孩子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其他人,并在人群中消失。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就无法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让我们来看看自我在儿童的成长中,是如何表达的。刚开始,幼儿用打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这里打的含义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这是意识上最早的分离,通过语言表现。在这样持续的发展和深入的重复中,儿童感受着“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儿童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的形成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已经形成的自我,在以后的几年里会表现得更为充分——从排除他物,到说出“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再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建立和派生出优秀的个人品质、专注力和坚强意志。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当孩子选择了他想要做的事情,就必然专注。成人也是如此,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便不断产生对人对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可乐妈妈,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国家认证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平常爱好结合所学专业,与宝爸宝妈们分享生活中的育儿心得,望能助人达己。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同读童心”,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