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是第二次接触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得两年前看他的《安娜卡列尼娜》,那是我看的第一部外国作品,只可惜读完后的感受没能及时用文字永远的记下来。所以,今天再看《复活》的时候,便决心把上次犯得错误弥补回来。
对于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其实一直以来并不陌生,从最初的介绍作者代表作的时候总是会出现这部小说,再到后来读巴金的《家》时,在他为激流三部曲写的序里读到“我曾经在看完托尔斯泰的《复活》后,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就因为这句话我一口气读完了巴金的《家》,也因为这句话让我迫不及待的借来了这本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小说。
这本托尔斯泰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小说源于从法官朋友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近对她做过不耻的事情,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了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进了育婴堂,自己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后,就找到法官,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来赎罪,很多人劝他不要走这步,但他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不过可惜婚礼前不久,妓女竟得伤寒死了。
托尔斯泰正是深受这个故事感动,所以有了现在的名著《复活》。
这本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复活》,我个人认为这书名十分准确的概括了这本书的精髓,就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整本书以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赎罪和忏悔为主线,无情而深刻的暴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滑稽,上层贵族社会的腐败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
故事的开头,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就以杀人犯的角色“惊艳”出场,而男主人公则是作为此案的陪审官登台。同样,这个聂赫留朵夫同托尔斯泰听到的故事中的男主一样,对女主做了不该做的事,并在法庭上也认出了所愧对的姑娘。当聂赫留朵夫看到当初纯洁善良的姑娘因为他的错误而沦落到现在这样的境地,他的自责和内疚淹没了他的内心,于是他开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自我救赎的决定——与玛丝洛娃结婚。
是的,玛丝洛娃原本是一个多么纯洁的如水晶一般的姑娘,作为聂赫留朵夫两个老姑妈的养女且侍女,她尽心尽责,原来可以这样无忧的过活下去,而正处于大学的年轻气盛的贵族公子聂赫留朵夫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玛丝洛娃对他产生了纯洁的爱情,聂赫留朵夫当然也对这个年轻、可爱、美丽的姑娘产生了感情,并在欲望的驱使下引诱玛丝洛娃和他发生了关系。这段爱恋以该去入军的聂赫留朵夫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的结局而告终。不幸的是,几个月后玛丝洛娃发现自己怀了孩子,在聂赫留朵夫路过姑妈家的时候,玛丝洛娃仍对他抱有希望,半夜步行几小时去站台追赶他的火车,而聂赫留朵夫没有任何留恋的无情的放下了遮挡的窗帘,玛丝洛娃终于心灰意冷。随后这个姑娘遭受了两个贵族姑妈的驱赶,遭受了产子之痛、丧子之痛,遭受了欺骗,于是,玛丝洛娃堕落为一个高等娱乐场所的妓女。最后却被诬陷谋财害命而站在了这个法庭上。玛丝洛娃是无罪的,可当时的法官因为急于和情妇约会,庭长因为和妻子吵架,妻子剥夺了他回家和吃饭的权力一直烦闷不堪,无用的陪审员们的疏忽大意而致使这件很清楚分明的案件变成了冤案,玛丝洛娃以故意杀人罪被判为苦役犯并加以流放。沾染贵族习气,与有夫之妇保持关系又想与公爵的女儿结婚的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此时作为陪审员的他很气愤,于是为玛丝洛娃的案子四处奔走。当案子上诉到枢密院的时候,
原本以为会撤销原判,但阴差阳错的滑稽事件又一次出现,原判并未被撤销,玛丝洛娃只得流放去做苦役犯,而聂赫留朵夫处理掉了房产和土地随着玛丝洛娃一同去了流放地西伯利亚,并准备同她结婚。故事的最后,告御状的案子判玛丝洛娃为流放,减除了苦役。玛丝洛娃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为了他的前途和自我牺牲,这个精神上又复归原来纯洁善良的姑娘选择拒绝同样精神得到复活的男主的求婚,与一起流放的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在了一起。
整本书围绕着聂赫留朵夫营救玛丝洛娃以求自我赎罪的过程展开,描写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和腐败的上流社会。
在法庭上,法官可以用数步子多少的方式来判定一个人的生死;在监狱中,“莫须有”的罪名处处可见,有因为身份证过期而被当做罪犯关押的一百三十多名泥瓦匠,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遭迫害的教徒,有犯人在监狱中生下的孩子也一起坐牢的;在农村里,丈夫被抓去坐牢,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讨饭的,小孩子们都瘦成小老头,人们吃不起饭,土地通通归于地主、有钱人,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中;在上流贵族社会,可以因为某个公爵的一句话释放一个烦人,可以凭借交情探监,医士们骚扰貌美的犯人,贵族搜刮民脂民膏,侵占财产……
就连书中的农民们也被赋予了“贪婪”的人性。当聂赫留朵夫将土地都分给他们自己耕种的时候,他们激烈的反抗,以为有阴谋陷阱。最后确认聂赫留朵夫是无恶意,出于一片好心的时候,他们没有满足,没有很感恩,而是将已经是最低的租金还竭力的往下压。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人性贪婪的表露,就算这个土地本来就应该是大家共有的。
关于玛丝洛娃精神上的复活,可以从文中明显看出。玛丝洛娃起初作为囚犯的时候,仍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耻,反卖弄风情,甚至于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来探监并向她忏悔,告诉她要同他结婚的时候,玛丝洛娃还想利用他救他出去,从他身上多捞些钱。但玛丝洛娃的善良和羞耻心并没有完全泯灭,在中间几次探监的时候,她没有向聂赫留朵夫提出解救自己而是多次让他帮助牢狱中其他无罪而被冤枉的人。这对于讨厌聂赫留朵夫并且恨他的玛丝洛娃来说是不容易的,当她回忆起来过去那段爱恋和日子的时候,她是不愿意向他要求帮助的,更不愿意他用这种帮助来救赎他自己,就如玛丝洛娃骂聂赫留朵夫时说的“你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又丑又肥的嘴脸”。再到后来她因为聂赫留朵夫而去医院做她原本不愿意做的护士助理,她的行为和精神都在发生一步步的改变。从她因为医士的纠缠而反抗却以和医士调情,作风不正的由头被赶出医院,再次见到聂赫留朵夫满眼泪水和觉得不好意思,觉得羞耻就可以看出她的改变。小说的最后,她从一个堕落、随便、没有羞耻心的姑娘又变回了那个纯洁、善良、厚道并为女政治犯谢基尼娜所喜爱的姑娘,即使容貌比十几年前那个玛丝洛娃要衰老些。要知道,能让谢基尼娜喜欢可真不容易,何况玛丝洛娃原来的职业是妓女,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她的认可。从下面谢基尼娜对聂赫留朵夫说的一段话就可以看出她对玛丝洛娃的态度和玛丝洛娃的改变:您要知道,尽管她以前有过那样的经历,人倒是挺本分的……也很能体贴人……她爱您,真心爱您,她要是能为您做件好事,哪怕是从消极方面考虑,只要您不再受她的拖累,她就感到很高兴了。对她来说,跟您结婚将是一种可怕的堕落,比以前干的什么事都更堕落,因此她绝不同意。再说,您在她身边,反而使她感到不安。
就这样,最后玛丝洛娃选择了西蒙松来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而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不是一个突然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很自然,很合情合理的过程。他并不是在法庭上见到玛丝洛娃突然就幡然醒悟,良心发现。早在大学时期,他就是一个和现在截然不同的人,那时候有追求,有正义感。他就是为了写“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这一类的论文而去姑妈家遇见的玛丝洛娃。他这样的精神亮点后来在军旅生活中逐渐被贵族习气所掩埋,成为了故事开场时穷奢极侈、精神空虚、私生活乱七八糟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当在法庭再见到玛丝洛娃的时候,玛丝洛娃的境地激发出了他内心里当初对她的内疚以及那些大学时精神里的亮点。这时以后,他的精神一直处于矛盾当中,一边是享乐的自我,另一边是正义的自我,最后正义的自我通过解救玛丝洛娃的见闻和经历而战胜了享乐的自我,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从书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的转变。刚开始见到玛丝洛娃的时候,是非常害怕玛丝洛娃认出他,会名誉扫地,当时的感觉用书中的话就是“诶,但愿快点结束!他想此刻他的心情仿佛一个猎人,不得已弄死一只受伤的小鸟:又是嫌恶,又是怜悯,又是悔恨。那只还没有断气的小鸟不住的在猎袋里扑腾,使人觉得又讨厌又可怜,真想赶快把它弄死,忘掉。”这仍是一种为自己考虑的心情。在宣判玛丝洛娃的结果的时候,他的“心灵里也有一种卑劣的感情在蠢蠢活动”,他原以为她会无罪释放并将留在城里,因此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她才好。去服苦役,流放到西伯利亚,这样就一笔勾销了同她保持任何关系的可能。故事到这里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还是在极度的挣扎当中,一直到后来决心与有夫之妇断绝关系,放弃同公爵的女儿结婚,听到玛丝洛娃因为与医士调情被赶出医院而十分气愤又原谅了玛丝洛娃,到后来的与贵族朋友决裂,反对自己的家人,帮助救济农民,最后玛丝洛娃没有同他结婚,他竟感到有些可惜。经过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终于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复活。他觉得上层社会的一切黑暗都是很可憎又很可耻,很可耻又很可憎。
看完托尔斯泰的这本小说,确实故事以一个不太完美的结局而告终,但留给我们的还有可欣喜的一面,那就是“觉醒”,这也可以说是悲剧当中的不悲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