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ET效能沟通里,鼓励父母做真实的父母。真实的父母不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孩子做出的不同行为,自然的会有不同感受—接纳或者不接纳。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行为窗口”的概念。也就是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在这些行为中,有你能够接纳的也有你绝对忍受不了的。
而通常行为窗口分界线会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父母本身的个性特点。有的父母天生的包容能力就比较强,也就是善于接纳的人。孩子的大多数行为,他们都可以接受。而另一些父母则恰恰相反。这也就是孩子做出了相同的行为,而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孩子玩土,我并不觉得有什么,而且支持。而有的家长,却表现得不能接受,非常厌恶。
2.孩子本身的个性特点。有些孩子可能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或者本身带有一些病症,还有一些孩子表现的行为不讨喜等等。
3.父母的心情状态。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包括孩子。今天我们心情愉悦,原来看不顺眼的事情现在看着就没什么了。孩子也会在看到爸妈的状态好,提一些平时不敢提的要求。是他们无意识的能感觉到,父母心情好时接纳程度会比较高。
4.父母和孩子所处情景不同。同样的行为在家里可以接受,可是如果在外人面前可能就觉得接受不了。比如孩子在家吃饭,只要肯吃饭,下手抓也不会强烈反对。可是到了别人家,父母可能就会非常生气。有时候这常常会让孩子非常疑惑。
(通过3和4便可以看出来,行为窗口的分割线会上下移动。所以父母表现的经常前后不一致,因为他们自己的情绪会根据每天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孩子和不同的情况而产生变化。)
5.父母双方对孩子接纳标准不同。比如妈妈对孩子房间的整洁程度要求较高,而爸爸觉得没什么。所以,父母很难建立统一战线,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一旦统一战线,其中就必然有一方要扮演不真实的自己。
同时,书中还提到,虚假的接纳对孩子的伤害更大。比如父母明明不能接受孩子的行为,却为了显示自己的包容,而表面上许可。不过孩子都是敏感的,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会出卖了你的虚伪。这会让孩子左右为难,做出更多试探。使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
我们都是孩子,曾经或者直到现在也渴望自己被父母所接受,喜爱。当时,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有时也在疑惑或者不安。我们也时常试探父母是否接纳我们,像他们说的那么爱我们。通过行为窗口的不同变化,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的看待成长过程中那些我们不理解的瞬间。当父母发出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时,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的处理父母的不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