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财富和教育,是中国人的头两大焦虑,前者是对自己的,后者是对孩子的。
关于教育的焦虑,从学位房,蔓延至听起来很吓人的“阶级固化”。
我们对名校又爱又恨。对于中产以上家庭,更纠结于国内和海外名校的选择。
名校作为稀缺资源,会被追逐、被定价;一所学校“被定价”,亦是一种市场化的对该校教育水准的评判。
当人们只盯着哈佛耶鲁的时候,很难就“教育公平”进行平静的讨论。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好的学校,公立的,私立的,有名的,没名的。
如何定义成长的公平?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在外公的农场长大,修机器,杀牛,什么都干,受益无穷。
你送孩子上一万堂课,给他最好的学校,也不如“那些你本该自己给他上的课”影响更大。重点不是你是议员还是洗衣店小老板,而是你教给了孩子什么。
克鲁普斯卡娅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苦难不是最好的教育,财富和权势所带来的特权也不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和回应方式,比什么都重要。父母是这方面最直接的老师。
可我们做爹妈的,一心只想外包。
其实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品质可能比百年前最富有的人都强,你的寿命,可以获得的免费的学习资源,更少战争的安定环境。换而言之,对比过往,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不公平”的强者这一方。
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也通过互联网,更多地向所有人免费开放。
看看我们的父辈,他们在乡下、在村头、在禁令下,惟一的学习机会也许只是一本字典。
一切都只是比较。比较带来不舒服,也带来借口。
乌申斯基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我们无法在现实世界维持一个真空。但是为了孩子,我们能否在成年人的污浊世界里,彼此默契地构建一个相对纯洁的天地?
人类需要相信一些什么(信仰),和不相信一些什么(科学)。
亿万年来,我们不正是如此走出丛林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