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出发,都是为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一
你知道自己是谁吗?
(一)
最近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心累。
我们的心为何会累?
心之所以会累,大约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捆绑了自己。我们身上的束缚,大约都在于自己给予的捆绑,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或是情感上。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会有些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却一味向前奔跑,越跑越快,根本不去看看身后的风景,然后我们跌倒,有时候连爬都爬不起来。
有时候,当我们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时,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所犯的数不尽的错误,所受到的欺骗和得到的满足,所拥有的欢乐和悲伤的时刻,一切又都好像很陌生,都不像是真的。一切都像影子似得虚幻不实。也许,这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找不到任何安息之处。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南隐禅师,一天,一人前来向他问禅,他以茶相待。南隐将茶水注入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来者眼睁睁的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忍不住说道:“南隐禅师,不要再倒了,水已经漫出来了!”“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自己的过去。如果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能听到我对你说的?”
我们的心又何尝不像那只杯子一样塞得满满的呢?
我们每天似乎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们被莫名的力量推着一直向前走,不敢停下来,害怕一停下来就会失去更多。可是,裹挟在大多数人所谓前行的队伍里,我们仍然会感到困惑、无所适从?由于忙碌和散乱,忧愁、欲望、焦虑,随着时光一点点的蒙住了我们的本心。我们已经看不见内心深处的自己了,远离了自我,充满了成见。
我们是否也应当像对待那只杯子一样,先把其中的成见倒掉,然后才能在静默中倾听世界,倾听我们的心呢。
(二)
我们要感受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使命,就是我们与生俱来所应该做的事情,它是我们成为不同于别人的所在,使我们最大程度地散发出生命的光和热,并且带来真正的充实和幸福。一个掌握了使命的人,内心便不会被疑虑困住。
前提是,先要找到自己。
我们都曾做过卓尔不群的梦,希望自己此生过得精彩,过得充实而快乐。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梦想,却真的只限于梦中。我们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自己的本心,强迫自己追求另一种人生,唯有在感怀往昔时,才会想起那些失落的热爱和渴望。
而这,也正是我们一直无法获得真正喜悦的原因。有一些别人以为很值得的珍宝,其实并不是我们心中真正想要,愿意付出一生代价去争取的。如果你对生活也有着这样的痛苦和迷茫,现在,是时候找回自己了。
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心像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很久的一个小孩子,他皱巴巴的,不太漂亮,我们责怪他,厌弃他,嫌他不够完美,而他却一直在等待,等待着我们看到他,等待着我们明白,不圆满才是人生,完美无缺是乏味的,它就像高山的巅峰,你一旦爬到那里,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再爬下来。而正是所有的不完美,记录下我们生长转折的点点滴滴。
在成长中,自怜、自卑、自傲,那些我们不愿意承认的性格,它们并不是凭空生成的,它们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像细密的伤口,很疼,却令人懂得更多。
或许会有眼泪呢,而眼泪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是人生的甘露。流下也就忘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我们以眼泪洗去心上的蒙尘。然后,一遍又一遍的体会那颗被我们忽视的心,它为什么痛,为什么喜,为什么忧,只有懂得了它,它才能清澈如初。正如泰戈尔所说:“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三)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心中虽然渴望清明,但是那些不安与恐惧并不会消失。不妨就承认并接纳这样的自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存着光明之地也有着黑暗的背影。
我们有时候会很笨拙、暴躁,有时候还会小气而自私,可是,没有关系,只要我们不去高傲的拒绝而又自作聪明的掩饰它们,而是承认自身的弱点,再渐渐的修正就好。
只有当我们了解并承认了自己的黑暗,才能更好的了解幸福,才能够真的去原谅、去宽容、去爱、去懂得珍惜光明与干净的可贵。
只有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有可能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才会明了自己的方向。
唐代文学家李翱去向药山禅师问道,禅师瞥他一眼,用一只手指天,另一只手指着壁龛上的净瓶问:“明白否?”李翱面露茫然。禅师朗声说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好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美好人生,不外乎个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
花红、柳绿、狗吠、鸡鸣,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轨迹位置并安分生长,人亦如此。有生长就有凋落,有喜悦就有悲伤,有得到就有失去。
塑料花永不会枯萎、凋谢,因为它从未生长过。而我们,会生病、会老去、会死亡,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这就是我们在世间独有的一份生命旅程。坦然的面对自己也面对生命吧!只有坦然,才会令我们在人生这场旅行中走的放松自在,才有可能真正让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人之常情归于淡然。
放松,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才会心境清明。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洞察人生的问题,而不是逃避或者盲目执著,所有的负面情绪才不会再是心灵的困扰。甚至它们还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契机。也许,我们的本心就像蓝天一样,纯净而广阔,只要我们愿意,所有的痛苦便可以如浮云,来来去去,却不会永远遮挡晴空。
(四)
齐豫在歌中唱到:“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可是,如何做到呢?成长,只有成长。
人是需要成长的。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伤痛可以成为伟大的老师。就如别离教会我们珍惜所有短暂的相逢,失去使我们懂得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泪水令我们爱上所有的微笑。
如果生命是容易的,那么我们也许永远都体会不到真正的平和。树结疤的地方是它曾经受伤的地方,每次受伤后,受伤的部分便会聚集起更多的养分,长得更粗壮,坚硬。我们应该和树一样,令遭遇的伤痛使自己变得更美好。在困难的经验中发现平和,对人生问题抱持正面的态度,就会深深的感觉到成长。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是因为曾经经历过天堂和地狱的跌宕,受过生活血与泪的磋磨,但却从未放弃过自己所信仰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来,而是自我;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的欲望和执念,三大徒弟其实是唐僧多面的性格和天赋秉性。生活平波无澜不外人心已死,你还愤恨,你还痛苦,你甚迷茫,你就是那个时时刻刻跟妖精斗争的取经僧,你脚下的路,永远是通向自我的路。”
王小波说:“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有这样一颗不惧怕黑暗与失去光明的心,自然、自在、满足、不强求于不委蛇于己,谦和着、享受着,进退两如。此时,无论身处何境,都有了自由心,朵朵莲花也会静静的绽放于自由心中。
后记
写作此文,惊闻我敬爱的杨绛先生仙逝,先生的百岁感言,曾是我于人生情感病苦中的一剂良药,让我情伤渐愈,于困顿迷茫中廓清迷雾,寻到自我,认清正确的人生方向。现附上先生于百岁之际的一段人生感言,以示纪念: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