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80,7-23,离娄章句上23》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戊寅日,三月廿五,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这一章,孟子告诫说:人,不可自满。
孟子深刻!他知道人性的弱点,他知道人一自满,就会停止上进。他知道停止上进的危害甚大,所以提出告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停止上进的表现就是好为人师——喜欢指点别人,给别人指导意见;喜欢别人向他求教、求助。
上进,是做人的唯一状态。停止上进意味着做人的死亡。生理意义上的人仍然持存着,但做人意义上的人却已经死亡了。可见儒家对上进重视的程度,竟至于关联生死。好为人师,会导致停止上进,是很可怕的人性之恶。
问题就是方案,想要做人,就要上进。想要上进,就要改掉好为人师的毛病,警惕好为人师的心理需求,拒斥好为人师的思维。
怎么认识好为人师呢?
首先,好为人师的本质是什么?两点:胜心和自满。
胜心,就是要做别人的师范。看到别人不足,觉得自己有余。
自满,就是要开心。别人有不知的请他讲解,或者别人有不能的求他教导,就觉得开心。
胜心和自满,与不再上进有什么必然关系吗?有。胜心使人不能谦虚以受益,自满使人不能勤励以自强。没了谦虚和勤励,不得受益和自强,怎么上进呢?那一年师父的话,句句在心犹言在耳:学问最大的收获就是让心灵得到滋养。
关键就在于,人要自修,不能自足。
其次,什么时候可以为师呢?三种情况可以。
第一种是经过了九年之学,达到“知类通达,强立不反,可谓大成”的境界,这时候就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负起传帮带的责任;
第二种是孔子所说的境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于什么是温故而知新,其实现代人知道的不多了,通常以为背会了就是温故,知道的多就是知新。这是现代思维,不是孔子思维。温故而知新,指的是对道理的体验。听说之后,只有亲身做过一遍,然后才有贴肉的体会,知道没那么简单,认识升华了,这叫做温故而知新。王阳明说:“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听到道理已经很难得了,按照道理所说的一遍又一遍做过,体会里面的千般滋味,更加难得。王阳明接着说:“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真理固然没那么容易弄懂,而更重要的是不能停止学问的追求,不能满足于听的程度,认为那就已经达到学问的最高境界了。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王阳明所讲的“学诚不可不讲”,来源在孔子这句话中,这里所说的讲,指的是讲习,不是讲课,差别可大了。讲习是自修,讲课是为师,是两回事。就算是讲习自修,在王阳明看来,都不算什么,不能以为讲习一番就是"极则“了。可见,温故而知新,没那么简单,重点在于做,不在于讲——照着道理在生活中一遍又一遍的做,做中体会道理。
第三种情况是不得已应对的。学问修养,道德行为达到一定的程度,有一些体会了,而别人也在这条路上,只是一时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诚心求教于你,就该跟人家讲,这属于不得已的情况。
孟子深戒世人:人不可自满。
记住了。照着做。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