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参加2021年国培送教下乡学习的收获
王桂香
2021.12.28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次国培学习的收获。
我这次分享的题目是: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是我前天看《儒林外史》第43回时读到的,读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次国培的主题,想到了王校长布置的这个分享任务。这句话更早的出处是《宋史·岳飞传》,原句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现在我们引用它,是说方法或知识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我们这次培训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有效利用课后习题。我在这里引用这两句,想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利用课后习题的时候,也要善于思考和判断,巧妙灵活地运用,让课后习题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对课后习题价值的认识,其实对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认识了,前年和去年我们研讨语文中考试卷,就有了这样的共识:关注古诗文课后习题,因为中考考查古诗文的题目,与课后习题的题目高度相似;关注教读课文的课后习题,因为中考现代文题型有的看起来很新颖,实际上在课后习题中曾经出现过。我想老师们在课文教学时,已经有了关注和利用课后习题的意识,也是经常这样做的。
这次参加国培学习,无论是听闫翠梅老师的讲座,观摩白杨老师的示范课,还是自己上无生课堂,还是欣赏其他学员上课,都会让我们对课后习题的利用展开多次思考,比如:为什么要利用课后习题,也就是课后习题的设计指向何处;如何灵活巧妙地利用课后习题;同样是利用课后习题,为什么很多学员的课堂效果截然不同,等等。
下面,我来分享一下,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对上面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1.为什么要利用课后习题,即课后习题的指向?
刚才我们说,中考的有些考题和某些课后习题高度相似,为了中考,我们要重视课后习题。这个原因只是一个因素,而且是很小的一个因素。因为我们课堂教学,主要为的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考试只是对核心素养的检测,检测是否达成或接近,中考也是。
我们不妨从学习目标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如何确定?大家都知道,是从四个方面来考虑:课程标准里面学段的目标,整册教材的编排,单元导读,学生学情等。但是如何落实呢,如果教师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有时候就容易带着教师自己的学识和观念的烙印,而且可能不能循序渐进,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不够有序科学。
如何落实,其实很多老师已经有答案了,那就是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对课后习题进行创造性地加工,或者加入自己想要的教学活动。
明确地说,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确定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就是课后习题的指向。
课后习题有助于我们确定学习目标,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对课文分类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他是说很多课文都是例子,我们可以借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借助习题训练教给学生读法和写法。
所以,老师们,以后我们面对课后习题,或者也回顾我们刚教过的这一册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思考:编者为什么要设计这道课后习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意在训练学生什么能力?
2.如何灵活巧妙地利用课后习题?
利用课后习题,不是意味着课堂就是带学生解决几道课后习题就达成目标了。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习题。
这些天,参与培训的老师听了很多节《猫》。很多老师都借助了课后习题第一题,带学生填写表格。大家有没有思考过,编者为什么要设计这道习题?我揣摩编者设计意图,一方面是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中考试卷上也在考查;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填写表格后,进一步分析表格内容,得出结论,这就是指向本文主旨的理解了。利用这个表格,分析,思考理解主题,这是比填写表格更重要的,中考图文转换题型,几乎每一年都有考查,考查学生分析推出结论的能力。
很多老师的课堂呢,很可惜,止步于填写表格,也即是说,仅仅是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没有利用好表格,分析表格内容。但是张文华老师在第三次上课时,就突破了这一点,很自然地,由猫到人,带学生体会主旨,让学生有所发现和领悟。
同样,王琼老师在在讲授《植树的牧羊人》时,也是在利用课后习题,既梳理了小说内容,又通过表格分析人物形象,达到对主旨的理解。
杜永浩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如此。他的课堂有两个问题,都是来自课后习题,前者训练学生多角度梳理情节,后者让学生理解小人物也是第一人称人物视角的价值。不过,永浩老师,可以一边聆听学生的回答,一边板书,而不是学生回答完才板书。板书应该是从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补充中生成的。
3.为什么同样是利用课后习题,学员的课堂效果截然不同?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对“教什么”认识不一样;一个是教师的素养不同。
“教什么”,可能有些老师认为,课堂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就是学习目标,所以对整体感知花了很多时间。其实学生读了课文后,对课文内容是有认识的——除非是经典,那样的课文要以读懂为目标——其他课文的价值就是教给学生读写的方法,训练学生读写能力,这一点刚才已经说过了。
比如对朱自清的《春》,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的《爬山虎》,都是写给中小学生看的,是作家们的“下水作文”。拿它们当例子,交给学生读法写法就好了。
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也是借助课后习题,带学生发散思维,练习多角度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四种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就是在通过练习,习得读书方法。冰冰老师课后布置小作文:改写小说结尾,是在教给学生改写方法;张静老师布置课后小练笔,也是练习用材料来证明观点。
另一方面,是教师素养。本身素养的差异,一是由于教学经验的积淀;二是不间断地阅读和思考。教学经验只能交给岁月,但阅读可以让我们领先自然发展。
比如上周张静老师上试卷评讲课,课前讨论和课后评课时,我建议把学生答案放在总结方法的前面,张静老师觉得学生总结方法后,有一定知识再来审辩更好。当时我只是凭借直觉,说了一句:要从混沌中涌现出秩序。但是评课结束后,我想到我读过多遍的《教育的目的》,这是著名教育家怀特海的演讲集,里面提到教育教学的节奏,即“浪漫精确综合”。浪漫的本质是兴奋,比如学生面对问题,那么,试卷评讲课上,学生面对同学的答案,不就是因此而引发了兴奋,开始思考和辨析了吗?这是很符合教育教学的节奏的。而张静老师让学生看着题目说审题思路,就是避开了浪漫阶段,一下子就进入到了精确阶段,这样的精确,因为不是基于问题解决而得出的结论,所以不是课堂的生成。而先出示同学答案,就创设了一个激发思考的情境,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辨,自己总结归纳出审题思路,完整的表述,这才是生成,这才是经历的学习。后面找类似的题目来强化,那就是对生成知识的综合运用,就是经历综合阶段了。
这一点,和前面对于文本价值的理解,本来要在前天总结提升环节分享给老师们的,但是因为匆忙,就没顾上,并不是我有所藏掖。
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就是我参加这次国培的收获。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参与培训的老师都很用心,我们学校更是有五个老师上了三次课,最后上了金课,在培训中提升了很多。三所学校,10个上金课的老师,我们学校就占了一半,新教师不用说了,还有一些老师的课,比如纪平、继娥、亚楠,还有纪南、冰冰等老师,上出来的课丝毫不逊色于最后的任何一节金课,只是名额有限,老师又很谦虚,所以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总的来说,从这次培训的表现看,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课堂教学能力,我觉得超过了全县语文教师的能力平均值。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不过,每个人关注点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我们这一次讨论交流会,就是汇聚大家的收获,大家的思考,结成更大的成果,以利于今后的语文教学。所以,我现在抛砖引玉,期待听到大家更多的收获。
结束语: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多阅读,多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灵感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课堂就会越来越生动活泼,同时也越来越沉稳厚重,我们的课堂就会走向润泽,带来师生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教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