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赢在起跑线,却输了人生
“这孩子真是没救了。我实在想不通,我们给了他最好的读书资源和环境,他怎么就不知道珍惜?”
小安的妈妈在老师的面前不停数落着,而小安站在一旁,低着头并不说话。小安妈妈说的愈发激动了,声调拔高,而后箭步上前,扫了小安两个耳光。
对于这一幕,老师也只能是无奈的摇摇头,见怪不怪了。
小安的成绩真的很差吗?也不是,他考了年纪第一,全市前10%,但父母的要求是前5%。
小安就是那种所谓“赢在起跑线”的孩子。
父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从小就很重视小安的教育,只要是对于孩子有帮助的,他都愿意投资。
母亲专门辞职照顾小安,外表优雅,举止大方。每个月定时与老师交流小安的近况。
在外人的眼中,小安的生活可谓是分外幸福。
可实际上,小安瘦瘦小小的,带着个粗框眼镜,无论见到谁,都是低着头,眼光中带着躲闪。常说自己笨,认为做错题,挨打受骂都是应该的。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父母帮他套上了枷锁。
父亲不允许他失败,如果小安的成绩比他下属的孩子们低,他会感觉丢了面子。但是父亲“太忙了”,每次只会埋怨母亲花了那么多钱,却没把小安教育好。
母亲为了维护家庭和睦,不经意地就把压力分流给了小安。希望通过打骂来提高他的成绩。
如果学习成绩只是成为父母攀比的工具,而打骂变成却变成父母“关心和爱”的体现。那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不免太悲哀了一些。
所以那个赢在了起跑线的小安,却最终长成了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打骂从来不是教导孩子的正确方式,表扬和鼓励才是。
02 表扬孩子也不能见到就夸
苏格拉底说: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孩子们的内心往往不够健全,需要通过鼓励和表扬去培养。这也是当前的教育中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不过常常有些人会将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两者都是激励孩子内心的力量。
不论孩子做了什么,使劲夸就是了。
比如我的朋友小颖:
小颖是个把表扬运用到了“极致”的妈妈,孩子自己吃了一碗饭,她在一旁说:“宝宝真棒。”
孩子在纸上胡乱的几笔涂鸦,她在一边拍手“宝宝真聪明!”
就连孩子上厕所自己脱下裤子,她也会夸道:“宝宝好厉害!”
只是她这么用心夸出来的孩子,却并没如她所愿那般优秀。
和同学们玩游戏,输了就在那边哭,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了。
在家里玩拼图,十分钟没拼出来,就觉得委屈开始大哭。
小颖很疑惑,从来没打骂过孩子,为什么她这么脆弱,受挫力这么差。
我有个同学,也是这般,从小在一片夸赞声中长大。
毕业后,大家都开始找工作了,就他一直闲着,高不成低不就地混日子。
混了几年后,终于他父母忍不住了,劝他先找家公司,从基层做起。
同学反问:“你让我去做销售?做跑腿?给人打杂?在你眼里你儿子就这么没出息?我是靠脑子吃饭的,不是靠做苦力”
父母无语,愣是找不到反对他的理由。
上面两个故事,都和夸奖表扬有关,但是很显然,故事的主人公,都在表扬中丢失了自己,简单说,都被“夸坏”了。
我们有很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去表扬和鼓励孩子,大多都变成了要么“吝啬一夸”,要么“胡乱表扬”。
让孩子在铺天盖地的表扬中失去了分寸,也丢失了抵抗挫折的能力。
03 表扬和鼓励,你真的搞清楚了吗?
我们表扬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本质上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表扬来激励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
我们很少有人能陪孩子过一生,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需要自己去面对问题并解决。
这个时候,家长的鼓励,就会变成孩子奋斗的动力。让他们能勇往直前。
可能有人会说,所以我才赞扬和夸奖孩子啊,这就是在给他鼓励。
可是事实上,表扬并不是鼓励。
斯坦福有位心理学的教授叫卡罗尔·德韦克,她和她的团队,用了十年的时间。通过对纽约20所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跟踪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通过鼓励,肯定孩子的付出,夸赞孩子的努力,会让孩子产生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孩子会觉得,成功和希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相反,如果只是夸奖孩子聪明,常常会让他们的人生脱离掌控,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变得束手无策。
在后续的长期追踪当中,研究人员发现,但凡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常常会觉得天赋才是成功的关键,从而忽视和看清努力的作用。
这些孩子的心理是:
我这么聪明,所以我并不需要太用功。
甚至他们会觉得,努力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因为这就等于是在向所有人宣布,自己并不聪明。
所以,一味地夸赞孩子聪明,往往是害了孩子。
04 那么什么是鼓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年轻的父亲去参加幼儿园家长会,老师对他说:“你的孩子可能不适合学习,他在座位上连三分钟都做不了”
这位父亲回家却对孩子说“老师今天夸你了,说你以前连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有进步了,能做三分钟。”
那天晚上,孩子吃完饭破天荒拿起笔,花了整整两个小时,画了一幅画。
到了小学,老师又和他说:“你儿子的成绩在班级只能倒着数,建议去检查一下脑子看看”
他却回家和孩子说:“老师说你还是太粗心了,要是能细心一点,成绩一定会超过很多同学的”。
儿子听完,本来黯淡的眼神一下子有了光泽。第二天一早就自己爬起来写作业。
初中老师告诉他,孩子想考重点中学有点悬。
他和孩子谈心:“老师说,你离重点中学就差一点点,只要努力肯定没问题。”
就这样,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一步步成长,最终考进了名牌大学。
从心理学来看,鼓励首先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和认识的权利。
其实,也是一种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认知和改变。
鼓励孩子,就是肯定孩子的每一分努力和进步,表现出你对他的关心和信心。
令他在陷入失落和迷茫的时候,获得爬起来的力量。
在孩子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关注他在其中所取得的进步,而非失误,这就是鼓励的本质所在。
它是孩子还没成功时,我们在一旁轻声却坚定的那句:“我看到你很努力,这次有进步”
也是孩子获得成功后,我们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次的分数说明你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为你骄傲。”
它有时只是一句轻轻的引导:“你自己感觉怎么样?我相信你还可以做的更好。”
也只有这样发自内心的表达,感同身受的尊重,才能促使孩子内心力量的迸发成长。
05 那么什么时候要表扬?
认真的表达你的认可,而不是睁眼说瞎话。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表扬的切入点,那还不如干脆不表扬。
因为在孩子还不具备辨识的能力的时候,我们的表扬,常常可能变成他的负担。越表扬,他越害怕让父母失望,反而更焦虑难安,更易受挫。
表扬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多毫无意义的表扬,只会让孩子更加上瘾,从而越发得趋向取悦他人。
这使得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创造出现了偏差。
表达一定要真心诚意。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事实上,而不是单纯地敷衍孩子,夸他聪明,真棒。
同时也不能滥用表扬,滥用表扬可能让孩子产生依赖,离开了表扬就不会做事了。
比如孩子吃个饭你就说“能干”,孩子书本一打开,你就说“真乖”,孩子刚提起画笔,你就说“好厉害”。本来是一个可以正常走路的孩子,你非得给他塞一根棍子,到了最后,孩子反而变得离开了棍子就不会走路了。
那么怎样的表达才能取到鼓励的效果呢?
第一、鼓励出色:当孩子真的在哪个方面表现的极为出色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及时表达欣赏和赞扬。而不是随随便便自己吃个饭或者动手写个字就开始盲目夸奖。
第二、鼓励成长:当孩子并不比别人出色,但是相比于过去已经有进步的时候,适当的表达你的欣赏,而且只需要夸赞他的进步和成长就足够了。
第三、鼓励他希望的品质:比如你希望孩子勇敢,你可以告诉他,这次很不错,没有哭鼻子,比以前都勇敢。慢慢地,就能让孩子真正坚强起来。
写在最后
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或多或少的寻求父母的认同,而这种对父母认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尤为明显,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一定要尽量满足他们寻求认同的心理。
给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是父母给与的最高的肯定,这样的行为足以在彼此间构建最强韧和私密的联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将深深刻在孩子的心底。
时代在发展,社会环境也在飞速变化。
现在已经不是棍棒出孝子的时代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的相应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