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多。这两天在想会员制的事情。要在SS青年空间开设很多可以自主学习的program。在iTunes University上面看了一些课程的视频。找了一个哲学的,一个心理学的,全部是英文的。听着其实讲得不错,但是总还是感觉四五十分钟看不下去。是不是内心浮躁了。越来越少的人能看超过10分钟的视频了吧。早就对心理学哲学人类学感兴趣,但是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式去了解。
感觉特别想要学音乐。在mooc报名了一门课,就是教你怎么写歌的,可以是零基础。后来又在youtube上面找了几个教钢琴的乐理知识的video。都比较短。
还想练习写作。我记得在美国上一门写作课,英文的。实在写不下去,然后就开始用中文写小说,虽然就写了短短的几个章节,在课业非常重,时间也很紧的情况下。常常写到半夜,或者半夜开始写,在创作的时候脑子非常兴奋。
小学的时候,刚从老家来上海,所有人都还没意识到,业余时间是可以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学校里,有兴趣班,当时报了一门国画,我记得妈妈很喜欢我画的螃蟹、虾、还有小鸡,都是可以煮了吃的,哈哈。倒是给童年带来不少乐趣。初中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班级,班上一大半同学都有特长,乐器几级几级,绘画,书法,朗诵……只有我什么特长都没有。所以每次有活动,需要表演,我就唱歌。当时还是小朋友一个,唱着流行歌曲,感觉酷酷的。后来就去学了吉他。半吊子一边弹一边唱,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所有的那一切,都没有继续。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这些跟自我修养没什么关系。我爹一直给我举例子,说我们家最有文化的人是奶奶。可是奶奶只上过一天学。她懂的道理,人情世故比谁都多。自我修养其实就是家庭教育。最早的自我都是家庭给的。小时候的习惯,变成长大后的性格。当你的成长可以脱离家庭的时候,教育就是自己给自己的。自我修养变成一种魅力。我好像缺乏这样一种魅力。一种能够关注自我内心的能力,一种孤独的时候,自己跟自己相处的能力。除了思考,再无其他,只有脑袋里的想象。最后变成一种恐惧,对孤独的一种无所适从。
我的青年空间大概就是对孤独的一种解决方式。或者更自我,或者更孤独,或许根本没差。
PS:昨晚的想法,太累了,没有发出来。今天看这幅字,“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觉得太仙。为什么不能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远方的晴空万里是可以争取的,2015,小步快走。人家苏轼是经历了好多狗血剧情才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虽然我也老大不小,可过了那么多年,还没风也没雨呢。该干嘛干嘛。少想,多做。难过了就哭,开心了就笑。人生那么短暂,才不要也无风雨也无晴。刮大风,下大雨,躲被窝听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