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战,和发火
儿子睡前我给他读了一刻钟的《星球大战》,这是我小学时代最喜欢的小说之一,那里有着一个孩子能够理解的勇敢、空间和朦胧的爱情。
儿子要睡的时候,伸出手说:爸爸,我想让你睡在这里。我想他想要一点陪伴和安慰。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城市的外来家庭,我暂时没有能力再给他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那意味着更大的房子,而我现在正处于一个职业领域的转换期。于是家庭里所有的焦点都不可避免的聚集到他身上,就像太阳下放大镜投射出的那个光点,焦灼难耐。
在他四岁多的时候,我曾经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对他无端的大吼过,每每回想起来都后悔不已。我希望他不会记得,我也不想成为一个把自己的烦恼转移到弱者身上的怪物。
今晚是他妈妈,下班回来很累,然后儿子背诵课文时候磨磨蹭蹭(这的确是个问题),他妈妈就禁不住发了火,把书摔在地上大吼起来。家人的所有快乐和不快乐都聚焦在了他身上,也对他寄予了希望,于是,一切就变得敏感。
但是何必呢,我是说对他的“聚焦”。
但是,而且还不应该,我是说因为不满而发火,不论是你还是我,恐怕不会因为小的不满或者疲劳,就轻易的对客户或者领导发起火来。轻易的怒火其实都根植于一种自然的价值判断:相对于儿子来说,“我”是强势的、把控局面的。
再幼稚,也是有独立性的能力的人。
再弱小,也是有自尊和自我边界的人。
建立边界,才是人;否则就是个“螺丝钉”,不论是国家的、还是家庭的……
不仅仅儿子是独立的人,我、妻子、爷爷奶奶,都是各自独立的人,大家因为血缘、因为爱,而在一起生活,但是大家又有各自的边界,有各自的爱好、职业、理想……
为什么独生子女就得到太多“聚焦”?这种话暗含的前提是你本来就打乱了家庭内部“人”的独立性,把自己的生活“聚焦”到子女身上,所以,多个孩子就能够“分担”你的聚焦。但是我们自己首先应该建立自己的生活,我们同时也应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独立的“自己”、帮他建立边界,不论有几个孩子,我们的生活都不应该聚焦于他或者他们,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努力,如果没有、那就去建立。如果我们都缺乏明晰的追求,如何让孩子“有追求”?没有追求的话,可不就是个咸鱼?
很久前看过一个短文,是一个在巴黎工作的美国妈妈写的,她是说相比法国妈妈,她认为自己是被孩子“绑架”了、蓬头垢面一团糟,但是她发现她如此付出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法国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更独立、更守时,各方面似乎更好一些(我不想用“优秀”这种烂俗的词)。她分析下来发现,恰恰因为法国妈妈更强调她们自己的生活品质:她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化妆、有更多的朋友之间的社交……所以反而和孩子之间形成了更良性的互动。
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而且,我们为人父母更多的应该是作为“范本”和“榜样”: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一直在努力建立更好的自己。
起码,这是我认可的价值观,我也想传递给儿子。
成长、其实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旅程;过多的爱却只会屏蔽这种自我发现
当我看到妈妈或者奶奶还在不断地给他“喂饭”,我总觉得这时候的儿子,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宠物。
而在你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过分的呵斥他的时候,这时候的儿子,也同样,更仅仅像一个宠物。
他是人,尊重他。不仅仅尊重他的“弱小”,也尊重他作为人的“强大”:他虽然还弱小、但是他是一个有着思考、学习能力的高等生物,饿了他会吃饭、渴了会喝水、困了会睡觉……我们作为成年人、应该给与适当的指导,但是,仅此而已。不要因为“爱”而屏蔽了他自我生长、自我发现的能力,他需要体会和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困”……甚至需要体会很多次、直到他自身真正出于需要,开始探索一种更为规律的生活。我们的“爱”往往让他失去了“发现”、“总结”、“探索”的能力,这比少吃两个鸡蛋严重多了。
而且他已经上学了,已经在融入这个社会了,社会已经开始按照它自身的运作规律(姑且不去评论现行教育体制的好坏)开始给他以评判和界定:比如他作业没做完会被老师小小的惩罚一下,这也很好,他已经在和社会碰撞和融合了,为什么我们要提前屏蔽这种融合呢?就像老话说的、不喝两口水怎么能学会游泳?这不严重,这就像疫苗,我们不要拒绝疫苗(疫苗也是病菌啊)。
妻子总说万一他落后了就会失去信心,我想,第一,他现在并没有多落后、仅仅是没有那么拔尖。第二,如果是一种完全被呵护出来的自信,那会是一种多么脆弱的自信啊。
他是人,他甚至是自己的“天行者”,他想离开塔图因,他想进入更大的宇宙。
去飞吧,、他的翅膀只有在飞行中才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