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87篇。
李里先生在《论语讲义》中认为:《季氏》这一篇主要讲君子在乱世所应谨守的一些戒条,从“季氏将伐颛臾”开始,讲春秋之际天下的混乱,后面讲君子应注意的三友、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问题,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君子的内涵。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篇》第一篇:季氏第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一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过。
背景介绍——颛臾(zhuānyú),是鲁国的一个附属国。春秋后期,鲁国的七百里江山被分为四份,其中有两份被季孙氏掌握了,剩下的一部分被孟孙氏掌控,一部分被叔孙氏掌控,这三家大夫控制了鲁国,季孙氏的疆域是最大的。颛臾是鲁国的公臣,是向鲁国称臣的,并不向三家大夫称臣,所以季孙氏想攻打颛臾,把颛臾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路、冉有都做了季氏的家臣,辅佐季氏,所以季氏要去攻打颛臾这个事情,子路和冉有都知道。他们就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孔子就对这个事情谈了他自己的看法。
结果——历史上并没有季氏伐颛臾这件事的记载,这说明季氏曾经有那个想法,可能子路、冉有两个弟子经过老师的教化,回去以后把这些观点陈述给了季氏,终于阻止了伐颛臾这件事情。
孔子的这番言论就就阻止了一场战争,孔子是怎么阻止的,我们来看一看。
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家等于是文人而兼武职带兵的,是季家的家臣。因此这一天和子路两个人来看孔子,向孔子报告,季家将有事于颛臾。他们两个人受了孔老夫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内心的看法,觉得季家这件事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季氏将要伐颛臾,“事”当战事、军事讲,季氏将对颛臾开战。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不就是。冉有啊,这不就是你们做臣子的过错吗?
接着孔子先说了颛臾不能打的三条理由。第一,“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昔”就是过去。“先王”是指周天子。以前周天子把颛臾封在鲁国的东蒙山,让他做东蒙山的祭主,主持东蒙山的祭祀活动。这里用东蒙山的祭主来指代颛臾是周天子的臣子。颛臾既然是周天子分封的,季氏就没有资格去讨伐他,只有周天子有这个资格。第二,“且在邦域中”,颛臾一个小国,又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个附属国,他本身又没造反,没有理由去讨伐他。第三,“是社稷之臣也”。这里用“社稷”代指鲁国。颛臾是鲁国的臣子,季氏是鲁国的大夫,没有权力、没有资格去讨伐鲁国的臣子。
冉有回答说,“夫子欲之”,这里的“夫子”指季氏,这是季氏他想做的事情,我们两个做臣子的都不愿意,可是没有办法啊。孔子就说,冉有啊,“周任曰”,周任是古代的一个大臣,周任说过一句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是铺陈,“陈力”就是把你的力量展示出来,把你的才华摆出来,“就列”,去靠近你的位置。你有什么才华就做什么工作,如果你的才华不胜任这个工作,你就赶快停止,就不要做了。孔子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你既然做了季氏的家臣,你就有责任辅佐季氏,劝谏他不去讨伐颛臾,你不能辅佐他,你又做他的家臣做什么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危险的时候你不能去撑持他,跌倒的时候你不能去扶助他,那么用你来做什么呢?你不能起到向导的作用,拿你这个向导来做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这个话不对,有错。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是老虎,“兕”读(sì),指犀牛,“柙”读(xiá),指笼子,“椟”是柜子。老虎、犀牛从笼子中跑出来了,龟壳玉器毁坏在柜子里边是谁的过错啊?动物园的毒蛇全部跑出来了,这是谁的过错?这是不是管理员的过错啊?你既然担当这个职务,就有责任去掌管这个事情。你明明是动物园的管理员,动物跑出来了,不找你找谁?你既然在向导季氏,你不能教导季氏,那是谁的责任呢?这是孔子在反驳冉有的话。
冉有又说,“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今天的颛臾,它的城墙很坚固,而且靠近费城,费是季孙氏的封地。如果今天不夺取颛臾的话,将来它一定要成为季孙氏子孙的忧患。将来它发达了,必定要来攻打我们。这是什么理论呢?好比某个强国说,今天非要把中国干掉,如果今天还不干掉中国,将来中国强大了,必定要威胁咱们了。就是这种理论,强盗理论。
这是冉有为季孙氏开脱,孔子又反驳他。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痛恨,君子最痛恨不说自己想要,而找出一个很好的借口来为自己掩饰(这种行径)。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我孔子听说,诸侯国,大夫之家的统治者,不怕人口少,而怕财富分配不均匀。“寡”指人口少。不怕贫穷,就怕不安定。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做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方的人还不服你,那你就实行礼乐文教,以德治国,使远方的人听闻你清明的政治而来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既”就是已经,他们既然已经来了,就要把他们留下来,给他们很好的待遇,把他们安顿好。这样远方的人纷纷来归顺,已经归顺的人又乐不思蜀,哪里还用得着去攻打谁呢?
孔子不但讲了不要伐颛臾的理由,也讲了治国与使人归顺的方法。这里还体现了孔子重要的外交思想,不用征战而用感召,不用武力征服而使人自然归顺,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德服人。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子路和冉有,今天你们两个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服你们,你们不能够使他们归顺,国家四分五裂,你们不仅不能保全,还要谋动战争。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萧墙之内。
萧墙原指国君的屏风,这里的萧墙指季氏的家里。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是在颛臾以后会攻打它,而是自己的家里会因不均和不安而发生内乱。
这一章逻辑很严密,分析议论,层层递进。首先讲了颛臾不能讨伐的三条理由,然后批评了子路、冉有相季氏而不能劝止季氏的过错,接着又讲了治国之道,最后指出季氏如果不以大道治国,野心不止,势必导致内乱。
孔子说了这个话不久,结果——1、季氏没有伐颛臾,2、后来季家兄弟果然发生了问题。
南怀瑾先生注解——这则论语的思想——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兴灭国,继绝世。”第二点:如何完成一个高级干部幕僚的臣道。综合来说,中国文化政治道德的必备条件,要济困扶危,抑强助弱。
李里先生认为——孔子提出了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治国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个思想对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意义!以上引用主要来自李里的《论语讲义》。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论述的更多,有兴趣的可以参看。
我对这则论语的感受是:1、孔子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人,对时势的洞察力非常强,称得上是洞若观火;
2、这是一篇相对完整的驳论文,共二百七十字,篇幅仅次于《先进》篇的“侍坐”章。而且逻辑严密,分析议论,层层递进。雄辩有力,这点让孟子直接继承下来了。
一孔之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