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4块钱和一天的时间,终于把这本2013年就出版了的大名鼎鼎的书读了一遍。正如有些评论说的一样,真正有用的就那么几句话。也就是这几句话,真理解好了,用到了自己身上,保证值回书价,还有的赚。看看时间,现在是2018-03,为什么总是要比别人慢上几年?好好反思下。
稀缺会导致人的思维带宽降低,进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导致手上的事情处理的更不好,然后恶性循环。
稀缺导致管窥之见,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比如节约惯了的人为了省五毛钱买菜而跑遍整个菜市场。
当你在管窥中而不自知的时候,如果有其他场景或者提醒你,将你拉出来,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论是金钱、时间,还是注意力,都需要留出一定余闲,来应对突发情况,从而不让自己突然手忙脚乱导致带宽降低,无法正常处理事情。时时刻刻留有余地。比如:缺乏良好休息时开车是一个危险的行为。大脑的迟钝会导致不能很好判断路面情况,进而导致容易发生意外。所以开车时应该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避免过度的干扰。而不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小心,要注意路况。
书摘:
假如蚂蚁真的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
我们对稀缺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在经济学领域,稀缺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金钱数量都是有限的,就算是最富有的人也买不起世界上的所有东西。但我们认为,虽然稀缺是无处不在的,但对稀缺的感觉却并非如此。
粗略来看,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绝大多数学科,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都会给出同样的答案。有的比需要的少,结果很简单:人们会变得不幸福。我们越是贫穷,就越是买不到什么好东西,大到昂贵的学区房,小到给食物提味的盐和糖;我们越是忙碌,就越享受不到休闲时光,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与家人欢聚一堂;我们的体重越是超标,就越不敢品尝美食,如此种种。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的确会令人不快,而且会产生其他不良影响,比如我们的健康、安全和受教育水平都会受到影响。稀缺,会导致不满,甚至抗争。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我们了解到,消防队员们不仅要专注于如何全副武装地准时赶赴火灾现场,而且还要用管窥心态来对待任务——与任务不相关的想法都会被忽略。在亨顿的例子中,被忽略的就是消防车上的安全带。管窥现象会出现在所有人身上,并不局限于消防队员,而消防队员没有系安全带,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但从未在你脑海中闪现过的安全带,是永远不会被系上的。
管窥改变的是我们做出决策的方式。比如,某天早上,你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而是将时间用在了工作上。这项工作的截止日期没剩几天了,现在成了你的当务之急。这种选择是如何形成的?很可能是你在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才在事物之间做出了合理的权衡。你可能是算了一下最近去健身房的频率,在多去一次健身房能给你带来的利益以及完成工作的迫切需要之间,进行了比较,然后决定不去健身。对你来说,当天早上能多工作几个小时,比锻炼身体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境下,就算稀缺没有对你产生心理影响,你依然会认为不去健身是最佳选择。相比之下,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截止日期会让我们产生短视。一觉醒来,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最为迫切的需要。你可能根本想不到要去健身,因为你那满满当当的脑子已经容不下任何其他想法了。于是,你不假思索地将健身弃于一旁。就算你想到了,此时的你也会用不同眼光去评价为了健身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管窥会放大其他事物的成本(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更少),缩小其他事物的收益(那些长期坚持锻炼才能看到的健康收益,现在也不那么迫切了)。无论健身是否是正确的选择,无论中立的成本收益权衡是否会让你得出同样的结论,你都会放弃健身。我们在面临截止日期时会更有工作效率,侵入大脑的分心之事会更少。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现在,请想象你正坐在一个环境优雅、安静的办公室里工作,没有干扰,也没有火车经过。但你自然也有令自己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凑钱偿还按揭贷款,而且作为一位自由职业者,现在接活越来越难了。虽然你与妻子二人都外出工作,但你只有1/4的时间在赚钱。此时,你坐下来,准备干活。但没过多久,你就开始神游。“要不把家里的第二部车卖掉?我有没有能力再承担一份贷款?”突然之间,本来安静的办公环境也变得不再安静了。这些在思想中轰隆驶过的“火车”,同样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些思想噪声以更快的频率造访,来得猝不及防。而且,这些思想中的“火车”还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你拉上车——“要不把家里的第二部车卖掉”这个想法最后发展成了“这样手头能多点现钱,但会让上下班麻烦许多,而且我现在还要多多努力工作赚钱,一定要尽力保住唯一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可能会乘着这些“思想列车”神游很久,才能跳下来,回到最初专注的工作上。虽然办公室看似安静,但却充满了各种干扰。而这些干扰,都来自你思想的深处。
这就是稀缺为带宽造成负担的过程。那些干扰我们、占据我们思想的事物,不一定来自外界,反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产生的,而它们往往比真正的火车更能打乱我们的思绪。思想中轰隆驶过的“火车”,都带有个人特色。关于按揭贷款的想法之所以会挥之不去,是因为这个想法对于当事人来说很重要。该想法并非一次性的干扰,而是当事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想法导致我们产生了管窥心态,所以才称得上是一个干扰。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将我们吸入“管子”之内。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想要集中精力准备考试的学生,心里却一直惦记着没有解决的学费问题。因此,当心里有负担时,就连做微笑、对人友善这样简单的事情,难度都会增加。餐厅员工对粗鲁的顾客没有耐心的表现,超越了她的本意;家长也会不经意地对孩子发火。带宽有了负担,就会让人变得粗心大意——学生会忘了参加学习小组的聚会;而服务员则会点错菜。
稀缺,不仅仅会令我们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而且还会让我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稀缺会使人变笨,变得更加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被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举步维艰起来。
这一比喻告诉我们,当稀缺令我们专注时,同时也会改变我们收拾行李箱的方式。也就是说,稀缺会改变我们花每一分钱、度过每一个小时、吃掉每一份食物的方式。稀缺会给我们一个不同的结果,装出一个内容不一样的行李箱:大行李箱总是装得随心所欲,还剩下不少空间;而小行李箱却总是装得十分谨慎,满满当当。
这样一来,低效和浪费就会产生。当我们拥有很多空闲时间时,就会无所事事,然后时间就这样被耗尽了。从各项工作的间歇中挤出来的零散时间,加在一起也会有好几个小时。原本一天可以工作16个小时,但结果只做了6个小时的事情。我们常常会用一周时间去完成一项本来只需要用两天时间就能完成的事。而且,我们现在指的并不是那些你明确认为“没事可做”的时间段,而是那些没有被你合理利用的时间。当我们拥有一些自由时间时,就会散漫地将其一点点浪费掉。当我们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赚到钱时,就会购买一些之后会被弃置一旁的物品。就这样,我们浑浑噩噩地过着日子,不知道时间是怎么渐渐流逝的;橱柜里装满了我们永远不会去吃的汤罐头,而自助式仓库里还存放着一大堆早就被我们忘却了的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两个场景都需要你为了省下35美元而绕路30分钟。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DVD播放机而绕路,却不会为了购买便宜点的笔记本电脑而绕路。这与标准的经济学模型产生了矛盾,因为在经济学模型中,时间与金钱的兑换率应该是恒定的。但在这里,兑换率出现了极大的浮动。为了精确起见,我们请调查对象明确说明绕路能省下多少钱,这样就能计算出人们为时间而标上的隐含价值。得出的结论让人震惊:通过改变商品的价格,一小时的价值从5.64美元(想购买3美元一支的钢笔)到1364美元(想购买3万美元一辆的汽车)不等。这说明,我们所谓的节俭存在着一个违背常理的推论——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这样看来,我们所谓的节俭根本派不上用场。我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在网络上东查西找,就只是为了从一双标价为150美元的鞋子上省出50美元;但我们却不会为了从一辆价值两万美元的汽车上省出几百美元,而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做信息搜集工作。
在稀缺状态下,我们会产生管窥心态。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而当我们借用时,就是给自己的将来挖下了更深的坑。今天的稀缺,将造成明天更大的稀缺。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度专注时,就无法有效地规划未来,这样一来,向前看的能力就很可能会因管窥负担而丧失。
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工薪日贷款或与金钱有关的问题。请想象你现在有一封邮件迟迟未回。当我们借下这笔时间债时,一直在专注于借债的好处:“现在我有其他工作要完成。”而没有停下来自我反省:“我之后从哪里找时间做这件事?”这么做并不是说我们无视于这种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关于我们管窥的事物,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隐喻:桑德拉今天缺钱,下个月照样会缺钱;日理万机的人这星期很忙,下星期依旧会很忙。处在稀缺状态下的人,不仅现在有这样的体验,一般之后也会持续生活于这一体验中。但人们还是会管窥他们当下的稀缺,就算你知道下个月会饿肚子,这种认识也不会像今天饿肚子的现状这样让你全神贯注。即刻到期的账单摆在眼前,会激发你的危机感,但两个月之后到期的账单则完全不会引起你的重视。就算你能细心地想到明天将要面对的稀缺,但也只能抽象地“知道”其存在,却无法切实地感知、体会。因此,明天的稀缺注定无法像今天的稀缺一样俘获你的注意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带宽负担——当下的一切会自动加载在你身上,但未来却不然。若想关注未来,则需要带宽,而稀缺已经占据了带宽中很大的一部分。当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我们会对当下更加关注。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源的认知来估测未来的需求,需要利用执行控制力来抵御当下的诱惑。在稀缺成为带宽负担时,会让我们关注当下,从而导致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当今天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能在当下为你带来比未来更大的利益时,借用就是行得通的做法。而当我们有了管窥之见时,借用就会超越得失均衡的限度。当面临稀缺状况时,我们的借用,从长期来看通常是不合理的。
稀缺,尤其是管窥心态,会让你搁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比如整理办公室、做结肠镜检查、写遗嘱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做这些事情的成本是立即显现的,用管窥心态来看的确十分高昂,而且这些事情可以轻松地往后推,其好处都落在了“管子”的视野之外。于是,人们会等到所有紧急事务都处理完毕后才会做这些事。就算现在做这些事情能为今后带来很大的好处,人们也常常不愿意在现在就付出这些小小的努力。
在手推车上投资,对于拾荒者来说,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就像整理办公室可以给今后带来好处一样,这种事情总是可以再等一等。讽刺的是,如果拾荒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推车,租赁手推车的日常支出就会被节省下来,也就意味着他不用那么艰难地去应对其他紧急的费用问题。而办公室整理也一样,如果将办公室整理干净,你就能省出时间,用不着凡事都那么匆忙。(也就有了更多整理办公室的时间。)手推车的案例,是贫穷问题研究专家经常谈及的例子之一:就算购买手推车的回报很高,但最需要这些回报的穷人却总是没有能力攒钱购买,而这一现象是贫乏的财务知识或技能所无法解释的。
顺便说一下,我们并不是说避免稀缺陷阱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足够平息所有突发事件的大笔财富,而帮助小贩们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并不是给予他们更多的钱。我们的讨论强调的是,我们要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的缓冲机制。如果小贩们能得到低成本贷款或建立活期储蓄账户,而且只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才使用,那么他们就有了关键时刻所需要的余闲。同样,针对一些突发事件的保险也能解决问题。
圣约翰医疗中心的例子,反映了稀缺陷阱的基本特点。医院手术室的缺乏,实际上就是余闲的缺乏。许多系统的正常运转,都以余闲的存在为前提。过去的卷带式磁带录音机,需要额外多一节磁带,以确保整段磁带不会被扯断;咖啡研磨机如果装得太满,也不会正常工作;道路在占用率为70%时达到最佳运转状态,堵车就是因为缺乏余闲。理论上,如果道路占用率为85%,所有车辆又均能保持同样的速度匀速前进,那么车辆之间还是能轻松地留下一点空间的。但如果一位司机踩了一下油门后紧跟着又是一脚刹车,那么这位司机后面的每辆车的司机就都要踩刹车。这样,这些车的速度就会全部降下来,而提速远比减速难。
试想你曾雇用过一位非常出色的助理,他总是时刻准备着去做你安排下去的事情。就算是你临时告知的事情,他也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完成。但后来,一位管理顾问发现,你的助理拥有许多可随意支配的自由时间。所以,公司的各部门进行了重组,现在,你要与其他两个人共用同一位助理。办公室的时间使用数据显示,这种做法更为高效,而助理的时间也排得和你一样紧。如今,你的临时事务无法再得到即刻处理。这就意味着,你的日程安排是满满当当的,而只消一个不起眼的突发事件,就能让你落后。落后的你,开始用杂耍的心态去应付各项事务,于是变得更加落后。可见,助理是余闲的重要来源:在你的所有时间都被占满的情况下,助理可以帮助你处理“突发事件”。就像圣约翰医疗中心空出的一间手术室一样,余闲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自然无法保证其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价值。
面对太多等待去做的事情,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时间表排得尽可能得紧凑,以便将所有事情都安排进去。如果你安排得不够紧凑,就会感觉好像没有尽力去做事情一样。当效率专家发现员工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会敦促他们“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但这样做就意味着他们会丢掉余闲。时间表排得很满时,如果因交通堵塞而耽误在路上,就会将所有安排全盘打乱,而交通堵塞对一般人来说不过是有点心烦罢了,不会真的误事。你因为交通堵塞,而在一号会议上迟到。因为一号会议和二号会议之间没有预留时间,所以二号会议你也无法准时出席。继而,三号任务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之所以没有能力构建起余闲,是因为专注于当下必须完成的工作,预测不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当下的工作迫近而清晰,而未来的可能性并不给人以紧迫感,也难以想象。当无形的未来与具体的当下产生冲突时,余闲就成了奢侈品,这就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挥霍的原因。那么,你应该怎么做?你是不是要在时间太少、任务太重的情况下,还刻意在日程安排上留下空白,比如周一到周三的下午3~4点钟,以此来预防意料之外事件的发生?答案是肯定的。同理,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你应该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你也应该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稀缺令我们很难预留出余闲。
迫近的截止日期使得工程师们只能加班加点地赶工,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管窥心态。人们专注的问题是,确保发射日期前完成所有工作。与此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项,全部被搁置下来。而事实证明,这些事项后来也没有人再去过问。4.45的错误,就这样发生了。在发射之前,工程师们自身搜集到的数据就表现出了一些不对劲——他们注意到了前后不一致的现象,但要想找到原因,就意味着庞杂的待办事项中会再平添一项。他们还没有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对明显的前后不一致进行源头追溯,就是给自己多增加一份新任务。另一件受牵连的事项,就是推进器和处理器的联合模拟。如果在发射之前进行了联合模拟,就能使问题直接地暴露出来。为了赶时间,团队牺牲了常规的检查与测试,忽略了提示问题可能存在的信号。现在,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悲剧就是由管窥心态所引发的,而这种关联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
组织“赘肉”一点一点地被削掉,随之一同被带走的,还有余闲。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很希望能拥有一位干将,不是整天想着如何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而是能超脱于每日的管窥心态,确保组织拥有足够的余闲。他所关注的问题,不是今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而是明天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而这些突发事件又会如何影响紧张的工作计划。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存在,能够保证专注于当下工作目标的人们,不会向未来的项目借用资源,并因此耗尽余闲,将组织拉入未来的带宽陷阱。
我们以手机的使用为例。美国现在有10个州禁止开车时使用手持电话。该规定颇有道理,其他州早晚也会效仿。毕竟,在只有一只手掌握方向盘的情况下,我们的驾驶效率和反应速度肯定会有所下降。但同时,这里也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即手持手机打电话的司机比正常驾驶的司机更容易出交通事故。但事实上,用蓝牙耳机打电话的司机也同样难逃厄运。问题其实并不出在手上,而出在大脑中。一项模拟研究证实,使用非手持电话通话的司机,他们闯的红灯数量,是不打电话司机的两倍多。我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驾驶是一项体力劳动,但安全驾驶需要的不仅仅是两只手而已,更需要带宽的支持。
助理做到的,不过是采取了干预手段,阻止稀缺心理对现状造成实质性的破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类似于公路旁边的减速带。减速带只是公路上的一点点小变化,但却能保护司机免受走神或疲劳驾驶的危害。减速带的设置,比想方设法地让司机专心开车或是多睡点觉要容易得多。
同样,我们也能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稀缺防御”。我们可以引入类似于减速带或助理这样的工具,利用我们对事情本身的洞察力,来构建出更为理想的成果。关键在于你所采用手段的内在逻辑,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稀缺能帮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以及帮助我们管理长久以来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事务基本上总是会被穷人遗留在“管子”视野之外。无论何时,总会有比储蓄更为紧要的事情等着被处理。于是,我们将储蓄设定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将其带回“管子”视野之内。每个月月底,我们都会发一条短信或一封邮件作为提醒,询问人们的储蓄目的以及金额。仅凭如此微不足道的提醒,我们就将人们的储蓄额度提高了6%——如果想到我们提醒的频繁程度仅为每月一次,而且并不会打扰人们的日常生活,你就会感觉这6%已经是非常显著的成效了。(毕竟,短信和站在门口的助理相比,远没有那么显眼和活灵活现。)我们没有通过教育或强化人们意志力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而是仅仅通过提醒人们在管窥心态之下容易忽略的重要事项,就实现了储蓄额度的提升。
我们能提醒的,不仅限于金钱。日理万机的人随时都有可能会忘记去健身,而健身就是重要但并不紧急的事务。事实上,聘请一位私人教练,就能缓解这一问题。私人教练会给你打电话,从而将健身这件事情拉回“管子”视野之中。这样,去健身就成
了无法被你忽略的事情,因为教练会主动闯入你的“管子”视野,询问你这周计划什么时候去锻炼。私人教练会永远在那里,以确保你一直都记得去健身房锻炼这件事情。
在有了这些观察和理解后,我们自然会想:为什么不针对储蓄问题采取同样的策略呢?于是,我们在另一个项目中将这个想法落实到了行动之中,创建了一款叫作“冲动储蓄”(impulsesavings)的产品。就像巧克力一样,标有冲动储蓄的卡片被挂在了显眼的位置,比如收银台旁边。卡片上有一些图片,描绘了人们的储蓄目标,比如为孩子存钱上大学、置房购车等。卡片的设计初衷就是想与巧克力一样,去创造出一种冲动。只不过人们不是去“购买”这些卡片,而是去储蓄:人们为卡片而支付的现金,会转到他们的储蓄账户之中。
很早以前,我们两人就加入了一个储蓄计划,它每个月会自动从我们的工资中转存10%。虽然我们每日的行为似乎是对储蓄的完全忽略,但存款余额却在增长。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储蓄这个问题。自动转存功能使得我们可以在完全忽略储蓄的情况下进行储蓄。
美国银行近期推出了一项名为“留下零钱”(KeeptheChange)的活动,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可以建设性地利用人们的忽略行为。银行对这一活动给出了以下解释:在参与了“留下零钱”活动后,你就能够自动增加储蓄额。我们会将你所有银行借记卡上的购买金额四舍五入到整数,然后将活期存款户头上的差额转存到储蓄账户上。每喝一杯咖啡,每加一次油,每去一次超市,都能增加你的储蓄额度。还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简单?“留下零钱”活动(此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受到了批评,包括低利率和高收费)有一件事情做得很好:通过引导来帮助人们储蓄,而不是通过压抑人们的购买冲动。人们的确会忽略储蓄这件事情,于是,这项活动就让人们通过最自然的“消费”方式来进行储蓄。
犹太人的安息日,是应对稀缺权衡的一种独具智慧的干预手段。安息日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人们在安息日不工作,不发邮件,不写字,不做饭,甚至不能开车。这一天,是宁静而安详的,是供人们来恢复活力的。我们许多人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机会享受这种体验。安息日的妙处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没有选择,没有困境。这一天什么也不能做,只能休息,不存在权衡问题。其二,安息日固定在每周的同一时间,周五一结束,无论你有多忙,都要进入休息状态。没有提问,无须计划。
享受公共福利的人每年都要填写一大堆表格,去“重新认证”,以证实他们依然有资格享受福利待遇。可以想见,就是在进行重新认证的时间段,人们会从福利项目中脱离出去。而且,填写表格的要求总是将最需要福利救济的人排除出去。带宽负担最为沉重的人,也是最容易延迟重新认证的人,而这些人却正是最需要福利救济的人。
为了进一步了解带宽负担的内在逻辑,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请想象我们会为填写财务补助表格而收取一大笔费用。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笔钱收得实在有点傻——以穷人为目标的项目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收取一大笔费用。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会设计出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以带宽承受沉重负担的人为服务对象,但却需要他们拥有大量带宽才能申请。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是走到一位需要帮助的杂耍演员身边,然后向空中抛起一个球,让他的杂耍负担进一步加重一样。
缓冲机制的构建需要在资源充裕时进行。如果你早已预期到了自己的时间稀缺,那么就应在日程安排上留出富余的空间,不一定要找到什么明确的理由,只不过是为了在不浪费成本的情况下,去周转你手头的诸多项目和责任。如果是关于金钱的,那么就应储存一份存款以备不时之需,就算你手头没那么阔绰,也要尽量储蓄。做到这些事情并不轻松,也不会让人感觉自然而然,因为就算你知道突发事件和稀缺状态迟早会到来,但在资源充裕之时,也不会有这种感觉。
你知道,人在困倦时不应该驾车,但你是否曾经想过,一整天的辛劳工作后也不应该驾车?负担过重时,你讲的笑话是不是都不那么好笑了?你是不是也变得不那么友善了?你做出的决定是不是更不明智了?你是否曾经这样说过:“我现在不想做这个重要决定,因为我的带宽超负荷了。”
人们总是会忽略带宽的重要性。当你事务繁忙,需要决定接下来要做哪件事情时,就会想到你能利用的时间,这件事需要花多少时间,但很少会想到自己的带宽。你可能会说:“我只有半个小时,来把这件小事做了吧。”而你很少会说:“我的带宽有限,来把这件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做了吧。”当然,有时你意识不到,但也做到了这一点,比如你在一项任务上怎么努力都停滞不前时,会换一件事情来做。但这不过意味着,你是为已经稀缺的带宽又增加了一份负担。
如果将关注点放在稀缺心理上就会发现,这位经理应该去解决另一个不同的问题。他不用激励,不用培训,更不必威逼利诱,而是应去关注如何增加带宽。低收入员工的经济情况总是不稳定的。我们也了解到了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激励机制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当你产生了管窥心态时,许多奖励就会落在“管子”视野之外。那么,为什么不去帮助员工们应对经济情况不稳定问题,帮他们释放一部分带宽,想一想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适合他们,应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后期干预机制和工作条件呢?
人的“有限理性”理论早在20世纪兴起的行为经济学中就已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而《稀缺》一书的许多观点和案例也可以看作行为经济学的一种应用:缺钱(或时间)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变得更缺钱(或时间)。既然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何不针对性地设计制度,来防止人们继续犯错呢?例如,将“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5年福利救济”的政策改为“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6年救济,其中每年里能享受8个月”。再如,从手术室资源严重不足的医院里再辟出一间手术室,不安排计划内手术。站在完全理性的假设角度,这些举措都是低效且不合理的,但如果将稀缺对人的心理影响考虑在内,这些做法却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Kindle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