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14/43天】2024年1月14日
【今日读书】地理中国
【作者】地理中国
【用时】30分
【读书摘抄】
《地理·中国》_20240112_五岭逶迤12
专家说,正是在各种植物的立体保护下,海洋山的水土保持才达到比较完美的状态,上游水土保持好了,灵渠的水质自然也就变好了
如何利用灵渠灌溉农田取水清澈背后有何地理原因?五岭逶迤地理中国即将播出。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盛春探查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2, 000多年过去了,伴随着高铁、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出现,横亘于五岭之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渐渐失去了唐代以来航运的繁盛,但是它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依然在焕发着勃勃生机。这种特殊的人文盛景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什么没有淹没这条历史长河?承载了厚重历史的灵渠,如何继续它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五岭既是广东、广西和江西、湖南的分界线,也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界线。历代史书和传说对于这片区域内道路险阻、瘴毒蛇虫的描述不绝于耳。秦朝为了征讨百越,开凿山道,修通陵区,连通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水系的堵点,成为古代军事、货物贸易的南北运输主航道,灵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地处越城岭与海洋山之间的走廊地带,沟通了珠江与长江水系,成为中原与岭南地区来往的重要通道。2, 000多年间,无数船只通过灵渠南来北往这条人工河道到底给沿岸的风土人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地理中国考察组会同有关专家继续在灵渠两岸展开考察。考察组刚进入一个村庄,就发现了南北建筑风格交融的景象。
像这些房子,你看我们这个马头墙,是我们北地区这个贵北古民居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建筑符号。
老乡告诉我们,属于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在这里随处可见。由于五岭古道开凿以及灵渠水运的开通,为南来北往的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众多南北商贾便来到这里经商定居,他们修筑的房屋难免会带上家乡的建筑特点。
这个柱础它的造型,你看是他刻的这个是一二三四个方形,是吧?跟我们一般的那圆鼓形的那种柱础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柱础受到这个广东这个南方这个影响,跟我们桂北融合。
当考察组把视线扩展到五岭更大范围,就会发现无数船只通过灵渠南来北往,带来了中原与岭南文化的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的交流远不止一个村、一个镇、一座城,整个区域都深受影响。在广西全州,就有一座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建筑,燕窝楼。全州县位于广西东北部,距离广西首府南宁市430多千米,东南与湖南道县交界,南与兴安、灌阳二县接壤,西域资源毗邻。数千年来绕城而过的湘江,犹如为全州注入了灵魂 水清滩浅的江边,夕阳下的古道城池,南北东西文化在此碰撞
交流。这个地方湘江水流比较平稳,是当时修建灵渠的最佳物流集散地,但是在往湘江上游航行,下面就变窄,大船再也无法通行。所以全州在当时就承担了秦始皇征服岭南和修建灵渠大后方的重任。
灵渠开通后,迅速带动了全州的发展,本地烧制的瓷器等商品顺着湘江远销长江流域和中原,已沿着珠江销往广东及东南亚。灵渠不仅是一条疏浚南北河道,跨越山川阻隔的水脉,也是一道传播中原文化、沟通五岭地区各民族情感的文脉。地处全州城内的燕窝楼就是最好的见证。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全州太守柳开因功得到太宗赏赐的 30 万名钱财。令所有人意外的是,柳开并没有将这笔钱财纳入私囊,而是在州城北山建起了一座屋舍,自己在处理政务之余进行讲学训读诗人。这间屋舍就是清湘书院的雏形。南宋年间,书院得到了宋理宗御笔题写的牌匾,清湘书院自此声名远播。从隋朝至清朝,全州共计走出了 140 多位进士,考取科举公民的人数位居广西各县前列。全州的地理优势和浓厚的学风,也造就了一批文化、经济、军事人才,蒋淦就是其中之一。燕窝楼也是蒋淦家族的宗祠。
向导告诉我们,燕窝楼位于全州县城东北方向约15千米处。考察组驱车 20 多分钟到达了燕窝楼所在地。
燕窝楼市,广西目前发现的最早采用如意斗拱建造的一座木制牌楼。这座牌楼上宽下窄的门楼不费一钉一铆,却在长达500余年的时光中巧妙地维持着自身的平衡与稳固,无异于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燕窝楼最经典的部分就是它的如意斗拱。明楼四层,次楼 3 层,层层斜挑 324 个弓字型拱木组成的如意斗拱,坐斗承接,层层堆叠,蔚为壮观。它们在内外拽枋上 45 度平行纵列出翘,纵列构建搭接的弹性节点,使得整栋牌楼晃而不散,摇而不倒。这座明朝的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完好如初。考察组得知,蒋氏先祖最早落脚在梅潭村。迁居至此的蒋氏家族秉承着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广开家塾,教授子弟。蒋氏族人蒋淦为官以后,除弊兴利 淡泊名利,爱民如子。任职河南期间,曾经于灾荒中竭尽所能,赈济灾民,保住了众多灾民的性命。
明武宗朱厚照、嘉许蒋淦等蒋氏后裔对朝廷的贡献。下旨准许扩建蒋氏宗祠,由蒋淦亲自设计督造,经过历代增修的蒋氏宗祠,在不同的时期的建筑中,反映着宗祠沿革的历史。2006年,燕窝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燕窝楼高耸的檐牙之下,层层交错的榫木,连接着当代人与先祖的精神交流,也连接着岭南与中原的文化沟通。
灵渠对沿河两岸的经济、文化和教育都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农业灌溉。灵渠修建开通之后,就是沿岸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1949年之后,国家重视领取的水利建设,兴建支灵水库、泥堰水库等 5 座水库兴修总干渠、支渠,形成了以灵渠、南渠、北渠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络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灵渠生态价值的研究逐渐深入,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考察组继续沿着灵渠两岸考察专家告诉考察队员,最初灵渠涨水之时,经常越过堤岸流入附近的农田。当灵渠的军事作用逐渐弱化后,居住在两岸的先民开始修建数条支渠、干渠灌溉农田。那么当地人到底是如何从灵渠里往外引水的呢?
它最原始的话就有叫做水涵,也叫塘孔,这水涵它是穿过这个秦堤后面,这边也灌溉着40亩地, 40 四亩水田呢。嗯,你看这个水很清的,从这流出来吗?对对,我们看看确实是一直有水上往外冒。对,它就是这边流过来的。对对对,底下有。
专家说,因为这里高出两岸,农田通过水涵拎起水就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直到今天,当地居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引水灌溉。就在这时,考察队员巧遇一个用灵渠水浇菜地的农民。
就这样就可以浇了。嗯,好,这个桶是您自己发明的,自己做的,您自己研究的啊。你太聪明了,你这省事多了。
这个就是比买那个好学,比买的好,比买好用。
农民的办法非常巧妙,省事省力,但是初试身手的考察队员似乎有些笨拙。体验了一次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这就可以浇了。
您太聪明了。嗯,用灵渠的水,然后就用您这个这么聪明的一个发明的水桶,浇地。
就很方便。比抽水机好用,那个好难灌,我们那个灌又难灌,水就很容易就多了,是吧?
为了更大规模引水,当地人还在灵渠上修筑了大大小小30多个堰坝,拦蓄了灵渠水,通过支渠引流就可以流向远方的农田。为了保持通航,古人还在堰坝上设置了堰门。
像这种两岸农田比这个河床要高四五米高了,像这种情况下就没办法利用我们的这个灵渠的水。
农田低于水位的时候自由灌溉。对,农田高于这个,取水的时候又要提水灌溉,把水提起来。原来在这一带有七八架水车,一路都装进的是的,就是在这个沟渠里面,沟渠里面一个接一个修的窄的渠道主要是要筒车,它能够水力集中,水力集中,您说的水力集中它的流速就就加快了是吗。对,水集中,水流快,这个筒车就转动也就快取水了,也方便了。我们现在就筒车就不用了,就改用这水轮泵,是这个水轮泵就代替了这个筒车了,这里就装了两台。
利用水头的压力经过漩涡,它的压力一压下去,那个就上来了,它也不是用电的,不用电,它这个常年四季都可以用。原来我们这个南渠有这个195架筒车,现在全部改装,改为水能泵了。
利用水轮泵,人们可以轻易的把灵渠水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但是对于水轮泵的启用却十分克制,处处体现着节水保水的理念。
一般上半年天上的雨水足的时候都不启动,在大家不用水的情况下,这个水的就不能把它浪费了,是吧?一抗旱的时候这里就启动了。
兴安人自古就知道灵渠水的珍贵,千百年来,他们靠着灵渠水的滋养再次繁衍生息。灵渠水浇灌了两岸的土地,让这里成为千里沃野。
灵渠的水浇灌了广袤的田野,是沿渠两岸的连片农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粮仓。考察时我们发现,当地百姓不仅用灵渠的水浇灌农田,而且还以它作为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所以人们对灵渠更是呵护有加,常年与水共存,他们自主约定用水规则,上游下游人们和谐相处,守规守约已经是灵渠人家的生活习惯。
灵渠穿越兴安县城区的这段名叫水街,历来是兴安古城最繁华的街道。
这个灵渠最早,它是秦代建的,但是我们县城见县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在这个唐代,所以这个应该就是先有这个灵渠,那才是后来才有这个县城。
自古以来两岸百姓都是从灵渠中汲取饮用水,一直到自来水开通之后,灵渠水方才离开当地居民的餐桌饮用水。但是当地人还喜欢用灵渠水清洗蔬菜和衣物,在他们看来,这种傍水而居的乐趣和生活记忆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描述的。
老乡,你好你好,用这个水,河里的水洗菜能洗干净吗?这个水是湘江水的源头,冬暖夏凉的,很干净的。这个水是流动性的,我们一直用这个水喝的,长了40岁的都是吃这个水的。
灵渠水不仅造福了沿岸城镇居民,借助众多支渠,清澈的渠水也流到了远方的村落里。
杨老师,您看他这个河在这个村民的这个家外边流过,就像一个护城河一样的啊。对,然后这边还有一个小桥能够通到家门口。嗯,这边看还有一个像码头一样的。
一个地方,哈哈,这上面可以下来,可以,你可以一般的这农户可以在这洗洗菜、洗衣都可以,洗菜、洗衣服可以,在都可以。嗯,对,你看它,它比这个桥要矮一点,是吧?对,上来之后你看很轻松地就能碰到水面对洗菜、洗衣服啥的都很方便。嗯,你看这有水草。
灵渠及其支渠长达几十千米,人们又是如何确保取水的清洁呢?
大家对这个水都非常重视,就大家来保护村子里面定了这个村规民约用水的时段要分清楚,你说早上的时候,那大家要吃这个水的时候都是挑水,各家各户在8点钟之前他都是各家客户去挑水,就是饮用水 没有人来洗东西。 8 点钟之后你才可以漱口、刷牙、洗脸,都可以用这个水的。现在有自然水了,喝的 就不用水。
清澈的灵渠水流经千家万户。聪明的当地人甚至把他引入家中,做起了其他用途。
他是把这水自己做了一个储水池,养鱼。
这边有个通道对水进巧,然后到这个储水池里可以养鱼,然后那边有个通道再出来,对对对,然后顺着水又流走,哦,这样这水。
就循环起来了,那可以的,形成一个活水。
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员对于灵渠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质的清澈。清代诗人袁枚同样赞叹于渠水的清澈,写下了江到新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诗句。
那么灵渠里的流水为何如此清澈呢?这棵树林780多年的重阳木,正在以每 3 年约一厘米的速度吞吃着一块古碑。也许 200 多年后,人们就再也看不到这块古碑了。专家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当地居民对灵渠两岸的树木都爱护有加,但是灵渠水之所以清澈,保护树木并不是根本原因。历史上灵渠水一度也十分浑浊,给两岸居民带来了很大伤害,这又该怎么解释呢?专家带我们来到了位于兴安东南部的海洋山。海洋山地处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最高峰海拔 1, 900 多米。
这个水就应该是在这个砂岩跟这个灰岩中间,它中间有一个带,就是接触带这个比较薄弱,它这个里面会形成很多的空洞,那么这个水就沿着这个空洞就是很延伸很长的以后,然后水量逐渐集中,然后从这个地方就流。
出来,就往下走。
海洋山溪流流入湘江是灵渠水的主要来源。专家告诉我们,在过去这里山石裸露,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原来这里都是植被很差的,以前一下雨它土地裸露了,一下雨就是浑浊了淤泥下来了。我们以前那个经常清灵渠里面清淤很厚的淤泥。
为了更好的涵养水源,人们开始在海洋山设置保护区,开始大规模封山育林。如今的海洋山树木郁郁葱葱,各种树木渐次生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还有那个,那边黄叶子的银杏树也是后面人工种植的,原来这山上这种小树没有的,现在的就是就看看不到裸露的土地了。
然而专家告诉我们,仅靠种植树木无法让灵渠水变得那么清澈,树丛中生长着一些不起眼的植物,它们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特别是蕨类,生态环境好了,那才有蕨类。这是铁芒萁。嗯,这是摸上油油的,那是水文条件好,它能长得这么漂亮,它如果环境不好的话,它长得黄的、矮的、黄黄的,现在它这个绿油油的,恰恰说明了在这个地方生态环境好。真好了,你看下面还有小的小型的蕨类啊。下面还有蕨类。嗯,看这个这是什么?这石松也是药材,也是一种药材。
专家说,正是在各种植物的立体保护下,海洋山的水土保持才达到比较完美的状态,上游水土保持好了,灵渠的水质自然也就变好了。海洋山的水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漓江和湘江,也给沿岸的居民带去了无限生机。灵渠拥有独特的生态智慧以及沿线丰富的山水景观、名胜古迹、建筑设施与摩崖石刻等。加上不少文人骚客写下的大量优美诗文篇章,是灵渠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日益彰显。灵渠或许只是这首大自然交响乐中的一个华美章节。这座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座主要山岭组成的南方大山脉,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一片人间仙境。这里是瑶族人的家园千家洞,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人文风景。这一区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含有各种稀缺矿藏和绝世景观。这里保留客家文化的印记,历史上为躲避战乱迁居至此的中原人再次留下众多独具特色的民俗。
生活在五岭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承续着来自祖先们遥远的记忆,演绎出时代风采。
探查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通过五岭逶迤系列,我们一起行走于这片茫茫大山的南北,见到了方形树、龙胜臭蛙、地下块菌等各种珍稀动物和奇花异草。同时也穿越崇山峻岭、峡谷溪流,跋涉于湘桂走廊、梅关古道、潇贺古道,体验了古人翻越五岭的艰辛,被他们开山凿路、修通古道和邻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