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不买就亏了!
错过了双十一还有双十二,还有春节、元旦、国庆、三八妇女节只要是想得到节假日,各大购物网站、商城、微店总会有一大堆折扣信息。无论是直接打折、买一送一、预付定金返现都是在传递着一个信息:东西都便宜了,你还不买就亏了!
本着“不要吃亏”的信念,每逢佳节就倍想买。每次当我买到便宜的商品时,内心都有一丝‘赚到’的快感,同时有着一种精明消费的自豪。可是渐渐我发现时间久了,每次想要买东西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个想法:现在买可没有打折,不如等到节假日或者有折扣的时候再买吧。于是买东西的第一考虑因素是:是否便宜,而不是需不需要。
中了金钱木马的毒?
最近上李欣频老师的课,老师一直提到“木马”一词。百度一下木马解释:“木马,也称木马病毒,是指通过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当木马这一词用在人身上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模式被植入了一种程序,这种程序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隐藏极深,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会导致我们受控于恐惧而不自知。欣频老师说过:当我们被木马程序锁死,所有的爱都会变成恐惧。
买这一行为如果是单纯出于正常需要就没有问题,可是当我每次买的时候最先考虑的不是需要,而是有没有更便宜的时候,是不是就中了金钱木马的毒呢?
省钱,因为钱有限?
以前每次省钱我都理直气壮,因为钱就这么多了,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是多么明智的选择啊!然而上课回来后,我就开始对省钱这一行为有了不一样的见解。为什么我要“省”?是因为我觉得钱是“有限”的,只能省着用才能用得更久。可是当我这样认为的时候,我就将自己的频率定在“恐惧焦虑”的层次(参考霍金斯博士情绪表格),同时每次我在付款的时候心情会不怎么好。于是就进入了省钱→焦虑→钱少了→要更省的恶性循环当中!
一念之转:钱与资源是无限的,只要你有点石成金的能力,随时都能无中生有。从“有限的、要省着花”到“越创造越多”的思维转化。
只选便宜,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得
在很多名牌店里经常都会听到有人说价格太贵了,对象都是有钱人。甚至有人会说这些地方都不是我们来的,然后灰溜溜地走开了。我也曾试过经过名牌店的门口,发现玻璃窗内的模特展示着让人心动的衣服,在心动的瞬间后紧接着就是“买不起”的念头。最后连门口都没有进就走了。
这些看似基于“客观事实”的思想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不够好”“我不配得”的木马模式。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拥有,而是我们不敢去想。觉得有些东西与自己无缘,自己无法拥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最后我们活成了自己认为的样子!
一念之转:不够好是一种比较,你会在内心建立一个“好”的标准。这个标准往往是外界灌输给你的。可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根本无法以一套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好还是不好。放掉好与不好的概念,还原貌真的自己。
货比三家没问题,金钱信念是问题
最近有群里的同学讨论到上网购书的问题,因为台版书籍普遍价格高运费贵,所以有不少同学都想找些便宜的店。打开某宝网的确发现价格好参差,同一本书相差10倍价格的都有。按照以往的购书经验,一般卖得特别便宜的基本就是盗版或者复印版了。我曾试过图便宜在网上买了本复印版的书,结果买回来看了最多两页就看不下去了。排版和字体都相当恶心!结果钱是给了,但是最终读书的目的没有达到。
而现在网上出现一种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应该算是高仿书籍了。价格相对会比正版便宜,而且在质量上不会和正版差很远,基本不会影响阅读效果。我自己其实也偏向购买这种高仿书籍。不过这次看到群里同学的讨论就让我发现到一个隐藏很久的木马信念。
群里的同学观点基本有两种,第一种:认为看书最重要的是知识上吸收,如果不是正版但质量上与正版不差不影响阅读的话,从经济角度考虑其实购买盗版也未尝不可。第二种:正版的书籍从正规途径出售,每卖出一本作者就会有相应的收入。购买正版是对作者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同时会鼓励更加多的人出书让更多人分享到知识。
看见第二种观点时,我就发现了一个自己一直没注意的问题。之前我一直觉得既然买书的目的是为了看书,只要不影响阅读质量就可以了,从来没有纠结这本书是不是正版。只是如果这样想,我就忽略了钱其实也是一种能量,我们通过金钱这种媒介与外界交流。每次有资金流动的时候,我们的每个信念感觉就是我们的金钱模式。而不同的信念带有的能量也不同,回到我们身上的能量就自然不一样。花钱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开心?喜悦?焦虑?不安?这些都会回到我们身上。
同理当我们花钱买正版书时,钱就带着一种正面的能量出去。能让真正付出与分享的人有收获和回馈,我们的钱才花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