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导演冯小刚公开发表言论“中国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好”。看到冯导的这段话,我不由地产生了深深地质疑。
一、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一个电影的好坏优劣取决于哪些评判标准?什么的电影是垃圾电影?
一部电影的好坏是取决于豆瓣的评分?知名影评人的评价?票房高低又或者电影节的获奖?所谓“一千个人眼里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能找到统一的绝对的标准来定义一部电影的好坏?
我随手截取了爱奇艺最近更新的电影《爵迹》在豆瓣上的评价,这部电影的评分只有3.4分,评价多数认为这部电影是电影界的灾难,也有人骂导演没有电影人操守就知道圈钱。
我当时一边看一边喷饭,因为我很好奇这部片子有多烂。看完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还行,也有它可取之处。这部电影的目标人群可能是直面14-18的初高中人群(很多是郭敬明的书粉),打造了一个二次元的梦幻世界,满足少男少女的对另类世界的向往。他们喜欢电影表现的意境,可以忽略电影的其他方面;他们喜欢帅男帅女,可以忽略他们的表现。这群目标观众肯定觉得电影不错,可是一群30+以上的影评人等觉得这样的怎么称之为一部电影,称他为烂片都是抬举。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群众被定义为垃圾群众?就因为看了几部垃圾电影吗?同理,如果冯导拍出了十部好片,一部垃圾电影,那冯导是好导演还是垃圾电影呢。看过冯导拍的垃圾电影的群众是不是可以一致认为冯导是垃圾电影片导演呢?当然冯导自己肯定不会这么认为。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电影是烂片,一小部分人认为电影还不错,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小部分是垃圾观众呢?可是电影史上无数的例子证实了这种办法不可取,想想和《阿甘正传》同一年出品的《肖申克的救赎》吧,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搜一搜。
人人心中一杆秤。世界是多元的,人们的观念更是多元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再烂,也有他的闪光点。一个烂片再烂,也有它可取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不能因自己一时之好恶,主观臆断去评判其他人,将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定义为垃圾观众。
二、冯导的逻辑是什么
冯导这段话的逻辑何曾相似,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比如我之所以不能专心学习都是因为周围诱惑太多;我只所以做不好是因为我周围渣人太多。再比如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都是因为买盗版的人太多;这个世界如此混乱就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坏人存在,如果把这些坏人都没了,世界不就自然美好了。是不是跟冯导这种将垃圾电影归结于垃圾观众的这种言论逻辑一致?咋听下去很有理,细思极恐。
不从事物的本质上看问题,而将问题产生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归结于周围的环境或人。每个人都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主观意识,将问题产生原因全部归结于外部环境是怯懦的表现。我们唯有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影响周围环境,而不是只嘴上说说,攻击他人,成为一个自相矛盾之人。
最基本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忽略。